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通知,决定调整完善助学贷款有关政策。根据通知,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预科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2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6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6000元提高至不超过20000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费、基本生活费等就学成本有所上升,学生及其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和贷款需求增加,需要进一步释放助学贷款政策红利,更好满足学生贷款需求、减轻学生还款压力,助力学生完成学业、更好就业。”教育部财务司负责人说。


通知要求,国家助学贷款利率由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以下简称“LPR”)减30个基点,调整为同期同档次LPR减60个基点。对此前已签订的参考LPR的浮动利率国家助学贷款合同,承办银行可与贷款学生协商,将原合同利率调整为同期同档次LPR减60个基点。


目前,各地大学正在陆续开学,很多学生已经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这些学生是否可以按照新政策申请增加助学贷款额度?对此,该负责人明确表示,已经申请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也可以享受新的政策。在新政策出台后申办贷款的学生,可以直接按照最新政策办理贷款;对政策出台前,2023年已经提交贷款申请或者签订借款合同的学生,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新的额度范围内向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申请增加贷款金额。


通知还要求开展研究生商业性助学贷款工作。这位负责人作出解释:“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已成年,我们支持这些学生通过申请商业性助学贷款等方式解决就学费用,鼓励学生自立自强。研究生商业性助学贷款是商业性贷款,不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完善手续便捷、风险可控的研究生信用助学贷款产品,并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据悉,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信用助学贷款,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项政策从1999年实施至今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000多亿元,惠及2000多万名学生。


作者: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9月5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2023年秋季开学典礼。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怀进鹏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充分肯定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机结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做到真知真信真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怀进鹏强调,要审时度势,全面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教育及其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刻理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丰富内涵。要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保持清醒头脑,坚持自信自强,切实增强投身教育强国实践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之力。


怀进鹏指出,要把握重点,狠抓工作落实,紧紧抓住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奋力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纵深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加速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积极构建育人新格局、构筑发展新优势。


怀进鹏强调,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把岗位的职责、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兴旺发达紧密联系在一起,知重负重、履职尽责,共同办好教育事业,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辜负师生群众的期待、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来自高校新任职领导人员培训班、第七十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高职第十三期)、第五期高校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第四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七十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023年部机关新入职公务员暨直属单位新进工作人员培训班等五个班次的学员,以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体干部教师共800余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来源:教育部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根据教育部规定,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不允许报名。

二、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年版)>的通知》(国卫医发〔2014〕11号)规定,“2002年11月1日以后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其成人高等教育学历不作为报考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需慎重报考。

三、按照《河北省招生委员会、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雄安新区托管移交期间教育考试招生工作方案>的通知》(冀招委〔2019〕2号)要求,过渡期内,三县教育考试招生工作业务管理、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暂维持现状,由保定市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三县考生在成人高考报名系统选择“户籍”时,需先选择“保定市”,再根据本人实际填报具体的户籍信息。

四、已被2023年河北开放大学成人单招录取的考生,不能再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报名。

五、按照2023年全省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安排,在报名工作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和各市招生考试机构(联系方式见附件)将通过官方网站发布考试公告等具体工作要求;相关招生学校也将发布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加试工作安排,请考生及时关注,以免影响考试。

六、请考生使用谷歌(Google Chrome)浏览器或新版Microsoft Edge浏览器、360浏览器(极速模式),登录我省成人高校招生网上报名系统完成报名工作,报名期间请关闭窗口拦截功能。

七、考试将于10月下旬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附件信息
  • 公告四附件-各市招生考试机构联系方式.p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一、身份证件上传要求

所有考生均需上传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或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无有效身份证件的考生不能报名。

二、准考证照片上传要求

1.照片要求

应为本人近三个月内彩色(白底)正面免冠电子证件照片,照片必须清晰完整。电子照片标准尺寸不小于480像素(宽)×640像素(高),文件不超过6M,文件类型为jpg格式。照片人像须显示双肩、双耳,露双眉,头部占照片尺寸约2/3。

2.注意事项

此照片将作为本人准考证、考试身份核验、上传学信网录取照片使用。因上传照片不符合要求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1)照片人像不得佩戴可能遮挡眼部、面部特征的粗框眼镜。照片人物表情不得过于夸张。

(2)照片人像应尽量着正装,服装颜色应与照片底色有所区别。

(3)不得上传全身照、风景照、生活照、背带(吊带)衫照、艺术照、侧面照、不规则手机照等。

(4)照片不得进行拉伸、美化等操作,确保人像清晰、神态自然,无明显畸变,否则会影响考试期间身份核验。

(5)照片底色为纯白色,不得有其他颜色或异物,如线条,缝隙,阴影等。

(6)照片应真实表达考生本人近期相貌,照片内容要求真实有效,不得做任何修改(如不得使用PS等照片编辑软件处理,不得用照片翻拍等)。

3.准考证照片上传示例

下载
 

三、照顾加分材料上传要求

1.申请照顾加分考生(其中25周岁以上、少数民族考生以公安部门数据为准,不需单独上传证件),需在报名系统上传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件(证明)。

2.申请原贫困县照顾加分考生需上传户口簿(本人页)。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需上传退出现役证原件、自谋职业证或县级及以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具的自主就业证明(退出现役证、自谋职业证拍到一张上传或退出现役证、自主就业证明拍到一张上传)。

四、其他材料上传要求

1.在我省工作或居住的外省籍考生,需上传有效《居住证》(不含居住登记凭证)。无《居住证》或《居住证》不在有效期内的考生不能报名。

2.未满18周岁考生,需上传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含毕业证明书)。

请考生注意:上述各项材料,报名系统仅支持JPG格式上传,大小不超过6M,要求边框完整,字迹清晰,亮度均匀,文字正向显示。

按照教育部要求,所有考生均需签订《考生诚信承诺书》,并对本人填写的各项信息准确性和报名材料真实性负责。因考生本人原因造成信息有误影响后续考试、录取、学籍注册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及其他材料获得考试资格、加分资格和考试成绩的,其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并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报考专升本的考生,报名系统将根据考生填写的相关信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在线审核考生专科及其以上学历。未通过在线审核的考生,进行网上承诺可继续报考,自行承担录取后无法完成学籍注册等后果。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一、统考生报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报名: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二)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三)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

(四)报考高中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高起本)、高中起点升专科(以下简称高起专)考生应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18周岁以下(2005年12月31日后出生)的考生须提交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

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本科结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

(五)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及以上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

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

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六)报考河北师范大学“以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各专业的考生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考生必须是我省在职小学教师。

2.所报专业应与现任教学科或拟任教学科一致(第二学历除外)。

3.原则上任教学科为理科专业的教师不得报考文科专业。

(七)农民工考生报名条件按《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省总工会关于做好2023年度农民工和一线职工学历提升“求学圆梦行动”的通知》(冀教高函〔2023〕57号)执行,报名资格由工会系统负责审核。

(八)考生一般应在户口所在地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报名并参加考试。

根据《河北省居住证实施办法(试行)》(冀政发〔2016〕4号),在我省工作或居住的外省籍人员,凭本人现工作或居住所在地公安机关发放的有效《居住证》(不含居住登记凭证)报名。

在我省辖区内服役现役军人,凭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以及所在部队团级以上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为驻冀部队现役军人)报名。网上填报信息时,职业类别需选择“军人”。

在我省定居并符合上述报名条件的港澳居民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侨民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可以在居住地(市)报名。

二、免试生报名条件

(一)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二)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八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亚运会、亚洲杯赛和亚洲锦标赛的奥运会项目前六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的奥运会项目前三名获得者、非奥运会项目冠军获得者。

(三)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凭身份证、普通高职(专科)毕业证、相关项目考核合格证,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辖区内的成人高校专升本,学习形式为业余。

(四)退役军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凭身份证、退役证(义务兵/士官退出现役证、军官转业证书、军官复员证书)、自主就业(择业)证明(须由县级及以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开具)或自谋职业证及符合相应报考条件的学历证书,可申请免试就读我省辖区内的成人高校专升本,学习形式为业余。

2023年9月退役具有高职(专科)学历报考专升本免试的退役军人,需提供所在部队团级以上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的《证明信》(证明为9月份退役),并签署《2023年9月份退役军人报考承诺书》(见附件),待取得《退出现役证》、开具自主就业证明后,及时提交本人相关材料。后续审核过程中,如未按期提交或提交材料不符合免试条件,将被取消免试资格,也无法再参加2023年成人高考统考生报名。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其本人承担。

三、照顾加分政策

(一)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0分投档(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为30分),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1.获得地级以上(含)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区、市)厅、局系统,国家特大型企业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获得者。

2.获得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者。

3.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

4.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

5.烈士子女、烈士配偶。

6.少数民族考生。

7.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位于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8.年满25周岁以上人员(1998年12月31日前出生)。

9.户籍在我省原贫困县考生。

石家庄:行唐县、灵寿县、赞皇县、平山县

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

邯  郸:大名县、魏县、广平县、馆陶县、鸡泽县、肥乡区

邢  台:广宗县、临城县、巨鹿县、新河县、平乡县、威县、内丘县、临西县、南和区、任泽区

保  定:阜平县、唐县、涞源县、顺平县、博野县、易县、曲阳县、涞水县、望都县

张家口: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区、赤城县、崇礼区、涿鹿县

承  德:平泉市、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兴隆县、承德县

沧  州:海兴县、盐山县、南皮县、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光县、吴桥县

衡  水: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故城县、枣强县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可以在考生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

1.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2.侨眷高级知识分子子女。

根据教育部规定,符合两项以上照顾政策的考生,其照顾分数不得累计,只选其最高分数给予照顾。


附件信息
  • 公告二附件-2023年9月份退役军人报考承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2023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工作即将开始,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时间安排

(一)统考生(含农民工考生)

网上报名:8月23日9时至8月30日16时(期间22:00至次日6:00系统维护),逾期不再受理。


查看审核结果:9月7日上午9:00发布审核结果,考生可登录系统查看。


审核通过的考生,可网上交费。未通过审核考生,于9月7日至9月9日,根据系统提示“审核不通过原因”“考生操作办法”,网上修改报名信息(补充材料)或现场交验材料(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3:30至17:30),逾期未补充材料或补充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其报名无效;9月10日12时前,考生再次登录系统查看审核结果。审核未通过考生报名无效。


特别提醒:现役军人考生需现场提交相关材料,接受审核。


网上交费:9月7日9时至9月10日16时。审核通过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交费,逾期不再受理。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支付的,其报名无效。已进行网上交费的,不予退费。


考生交费成功后,可自行下载《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信息表》。

考生选择分片区:拟在廊坊、保定、邯郸、唐山、邢台考区应考的考生,可于9月14日上午9时至9月15日上午9时,登录报名系统就近选择分片区。省教育考试院以“分片区”为单位随机编排考场;若考生未在规定时间登录系统选择“分片区”,省教育考试院将以所选“考区”为单位随机编排考场。

(二)免试生

网上报名:8月23日9时至8月24日16时(期间22:00至次日6:00系统维护),逾期不再受理。

2023年9月退役具有高职(专科)学历报考专升本免试的退役军人也在上述时间报名。


现场核验材料:8月29日(上午9:00至12:00,下午13:30至17:30)至8月30日(上午9:00至12:00),到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审核点(见附件)核验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通过免试资格审核的人员,可于8月30日16时前登录报名系统查询考生号。未通过免试资格审核的人员,可于8月30日16时前登录报名系统选择“统考生”进行报名。

二、报名方式及流程

我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工作实行网上报名、网上审核、网上交费。

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网址:http://www.hebeea.edu.cn),点击首页右侧“成人高考信息服务”进入“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信息服务平台”,选择“网上报名”。首次报名的考生点击“考生注册”,阅知“报考须知”,填写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号码、设置密码、输入本人实名认证手机号码,按报名系统提示和要求完成注册。然后进入信息填报页面填报基本信息、志愿信息,上传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和准考证照片,以及我省规定的相关材料,审核通过后进行网上交费。

同一身份证号码只能使用一次。若身份证号“被占用”,考生本人可携带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就近到审核点进行身份核实,填写“报名信息删除申请表”办理重置。

考生填写的“手机号码”,自网上报名至新生报到入学前,请勿变更。省教育考试院将会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相关提醒信息。如因变更手机号码或网报填写手机号码不真实,导致招生考试机构、审核点、招生学校无法联系考生或影响考生查询成绩、填报征集志愿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设置的“密码”要相对复杂,长度为8至16位,必须同时包含字母和数字,不要以出生日期或有规律字符作为密码。密码要妥善保管,因泄漏密码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填写的“居住地址”,是招生学校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试机构向考生寄发《违规处理决定书》的重要依据,因地址不准影响送达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提醒考生注意: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为我省成人高考唯一报名网站,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受理考生报名。

三、相关要求

(一)现场核验材料相关要求

1.系统提示需到现场核验材料的统考生(含农民工考生)。根据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操作后,需于规定时间内携带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到所选考区内任一审核点核验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其中,现役军人考生需现场交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原件、复印件,以及所在部队团级以上人力资源部门出具的《介绍信》(证明为驻冀部队现役军人)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2.免试生。完成网上报名后,需于规定时间内携带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到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审核点核验材料,逾期不再受理。

(二)修改报名信息相关要求

如需修改报名信息,考生须在报名系统中点击“信息修改”按钮,进入“填报基本信息”页面,可查看或修改报名信息,修改完成后,分别点击“保存并进入下一步”“确认提交”按钮,完成网上报名流程。不进行确认提交操作,系统将保存最后点击“保存并进入下一步”页面的信息。如未按要求完成操作,所造成的后果由考生自负。


附件信息
  • 公告一附件-2023年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以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职院”)通过实施大师名师领航、教师能力提升、人事制度改革、培育平台打造等举措,打造了一支“心中有爱、手中有技、脚底有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大师名师领航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一是聚焦需求,实施更加精准的引才攻坚战略。为突破地理位置限制,陕铁职院发挥行业优势,瞄准铁路智能建造、走向海外的发展趋势,出台《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校领导带队赴行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招揽人才,通过“破五唯”、重能力、绿通道、柔引进、提待遇、强福利等系列举措吸引包括全国劳模、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内的41名领军人才来校兼职,6名国际教师来校任教。


二是立足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育才成长空间。印发《教学名师评选办法》等7项激励办法,推动校企双向互兼互聘,打通“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接续递进的教师发展进阶路径。通过校企共育、重点扶持,培育7人成长为省级教学名师,33人获得陕西省“三秦工匠”、五一劳动奖章、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三是强化服务,营造更加优质的人才保障环境。出台《高层次(特殊)人才服务保障实施办法》等5项制度,争取省级编制周转池计划30个,为高层次、急需人才优先入编。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提供保障住房,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畅通沟通交流渠道,高处谋划、细处着手,推动2人成长为二级教授,6人晋升三级教授,39名青年教师成长为专业带头人。


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为高水平成长注入充沛动力


一是推进教师团队建设,打造教学改革“助推器”。建筑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施工与维护两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主专业的教师团队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入选省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师德建设示范团队,承担现代交通运输领域共同体牵头单位,带动8支校级团队成长。通过团队集成、资源整合,推动教师进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团队主持建设5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9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编撰的2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3部教材获“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奖。


二是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打造“双师”建设“加速器”。连续16年,每年选派50名教师“带着项目、带着技术、带着学生”开展为期半年的驻场实践。基于产教融合建设路径,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标准体系,连续12年开展“双师”教师认定,83%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工作经验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三是加大协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打造技术服务“孵化器”。与中铁二十局等企业共建BIM技术应用中心、陕西省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与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共建培训中心,建设鲁班工坊;成立“渭南市乡村公路建设技术服务中心”“洋县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学校以“中心+平台+学院”为载体,开展教育帮扶等公益培训40余项,为肯尼亚、菲律宾、卢旺达等国家开展技术培训1.8万人次,承接横向技术服务合同金额4700余万元,BIM技术成果获奖13项。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为高标准激励提供稳定支撑


一是完善“岗位+职称”双线标准,畅通成长通道。修改完善全校各部门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形成部门职权清晰、岗位标准具化的权责工作体系,推进岗责一致、人适其岗。以党管人才、激发活力、分类评价、促进发展为基本原则,修订《职称评审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思政课教师单设组别、单设指标,使教师职称晋升通道更加顺畅、体系更加完备。


二是实施教师素质多维评价,推动分层分类发展。聚焦“双师型”教师发展所需的信息化教学、双语教学、社会服务、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探索形成“四维度三进阶”教师综合执教能力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挂钩,313名教师获得能力认定,促进教师多通道提升。从基本发展能力、教学与教研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学生教育与管理能力等四个维度,设计了51个教师发展质量监控点和19项预警值,为教师成长画像,为职业发展领航,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三是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修订《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下放绩效工资分配权力,扩大部门二次分配权限,形成多劳多得、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教职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提供各项福利补贴,进一步强化了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教师推动改革发展的热情高涨。


打造师资综合提升平台

为高效能教师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以三级体系实现技能传承。出台《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等3项专门文件,择优立项、年度考核、扶优扶强,形成包括1个国家级别、3个省级、9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完善的三级体系。叱培洲技能大师工作室两次入选国家项目,曾宇翔、徐伟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省级项目。师带徒“手把手”培养青年教师36人,指导学生竞赛、技术比武等300人次,培训教师5000人次。


二是建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持续输出“陕铁经验”。与中铁一局等行业标杆企业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入选全国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联盟理事单位,承接首届“职教国培”示范项目。依托“双高”专业群承接职业院校全国培训9项、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5项,面向全国200余所职业院校推广改革经验,培训工作得到参训人员高度评价。


三是夯实教师发展中心服务职能,成为教师“成长之家”。制定《教师发展标准》等相关文件,明确中心服务标准。邀请校内外大师名家,通过理实结合、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形式,年均开展教师培养培训500余场,形成校院两级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培训体系。学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56项,其中一等奖20项,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榜首。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研究中职起点“3+4”贯通培养试点方案;推动扩大高职毕业生专升本比例,研究高水平大学以自主招生形式招收优秀高职毕业生;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4月11日,北京市教委官网公布2023年北京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列出了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共涉及优化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展首都职教国际交流合作等八大方面二十余项内容。


为职校生提供更多选择,研究中职起点“3+4”贯通培养试点方案


如何培养高层次职校生?北京市教委提出,要不断完善中职学校专科人才培养试点方案和培养模式,研究中职起点“3+4”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统筹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专科人才培养试点和中本、高本贯通培养等项目。


同时,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布局,北京将协同推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工作,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工作。推动扩大高职毕业生专升本比例,研究高水平大学以自主招生形式招收优秀高职毕业生。


瞄准首都现代产业需求,探索职业院校牵头、部属院校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中职-高职-应用型(职业)本科-专业硕士”系统培养路径,探索高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此外,还要协同完善义务教育后职普两种类型之间的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推动职普资源共享、连通互认。深化综合高中班办学;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完善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协同推进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提供多元选择机会。


深化产城科教融合,探索特色学徒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北京市教委提出要深化产城科教融合,建设人才培养高地。其中,在加快核心专业集群升级和布局优化方面,要以三批129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紧密对接北京高精尖产业、超大城市运行、高品质民生和文化传承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


同时,探索特色学徒制,推进见习职工、入学即入职试点和社保缴纳负担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协同培育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1+X证书项目;支持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行业企业协同联动,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水平。北京市教委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双师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推进教师综合素质、实践攻关和发展能力培训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还要落地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激励制度,支持职业学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协同行业及合作企业拓展技术技能培训,推动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方式所得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按最高70%比例提取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调整绩效工资总量的激励措施落细。


职业教育同样要“走出去”。北京市教委提出要拓展首都职教国际交流合作,建设首都职业教育“中欧专列”;完善“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工作机制;探索高水平职业学校与国外知名职业学校或应用型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成立国际课程培训与认证中心。


来源:新京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将于4月22日举行,为了确保考生顺利参加考试,现将有关考前事项提醒如下:


一、打印准考证。考生于2023年4月14日9时起,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hebeea.edu.cn),点击首页右侧“普通专升本信息服务”进入“河北省普通专升本考试管理系统”,输入身份证件号码和姓名登录系统,选择“准考证打印及查询”,签订《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考生诚信承诺书》,核对《准考证》信息无误后自行下载、打印。


二、加强手机管理。为加强专升本考试考风考纪,考生不得携带手机进入考点。考生进入考点须进行安检,如有携带手机,进入考点时需交由考点统一登记保管。


特别提醒:考生在考试中随身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无论使用与否,均认定为考试作弊,取消全部成绩,记入考生诚信档案并通报生源学校,生源学校按有关涉及考试作弊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学籍。目前,教育、工信、公安等部门正在联合开展手机作弊专项治理,建立了考前线索摸排、考中实时监控、考后追查处置的有效机制,请考生务必心存戒惧,诚信应考,切勿以身试法。


三、遵规守纪诚信应考。考场内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考试期间全程录像。请考生自觉遵守考场规则,配合考试工作人员做好身份验证和违禁物品检查。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场科目考试,考试结束前不得提前交卷离场。对于不遵守考场规则、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等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四、做好考前准备。请考生提前了解考点具体地址和交通状况,提前到达考点所在地,熟悉考点周边环境,安排好食宿,关注考试当天天气情况,合理规划出行时间、路线,以免因天气原因、道路拥堵及路上无法预知的交通情况造成考试迟到。考试当天,考生应至少提前1个小时到达考点。


五、关注动态信息。考生应及时关注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http://www.hebeea.edu.cn/)、微信公众号和考试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发布的有关考试公告,掌握最新政策要求,确保考试有序进行。


预祝考生取得好成绩!


附件:

1.各市招生考试机构网址、微信公众号及咨询电话  

2.考场规则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2023年4月13日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现场,参赛学生以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深厚扎实的学识素养、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青春风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一种有益探索。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奔跑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立体视觉等硬科技领域,许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应运而生,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带动新经济发展;一大批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城乡社区,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如今,大赛在广度和深度上迈出新步伐,更加注重将高校教育教学、科技创新转化、人才集聚等环节有机结合。如本届大赛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设置产业赛道,实现了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同题共答,努力破解产学研脱节问题;又如决赛期间,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创课平台”板块,系统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效沟通,推动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相信会有更多新时代青年把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以青春和理想谱写信仰和奋斗之歌。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高考和技能大赛成了彰显两种教育类型的鲜明特征。职业院校基本都把举办、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名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大赛确实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从“五全”入手,形成“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职业教育法提出:“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这一要求对举办技能大赛也有指导意义。大赛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抓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促进发展的机会。能参加学校以外的大赛特别是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个少数应当是层层“选拔”出来的,而不是学校“预定”出来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不扎实,实验实训开课率不高,校内竞赛没有落地。为了参加各类竞赛,指定学生及老师在小范围内强化训练,为了参赛而训练。这样的竞赛达不到促进“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目的。技能训练不是为了参加竞赛,竞赛是为了促进教学和训练。以赛促教、促训的前提是普及,“少数人”是“海选”出来的。把大赛建立在全员训练的基础上,随机确定校外各级大赛选人机制,夯实“底子”,彰显“底气”,厚植“底蕴”。


服务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一般来说,某一项大赛只能反映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参赛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等素质,但让学生专门进行与大赛相关的训练,以获奖“论英雄”,有跑偏的嫌疑。大赛是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不是全部;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是“特殊状态”,不是教育常态;是一个抓手,不是唯一抓手。因此,要切实把大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根据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覆盖全部专业。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类型特征。目前,学校普遍把指导学生在相应级别技能大赛中获奖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重要条件,把学生获奖作为中高职学生升学的计分项目及就业的重要参考。但是,一些专业不设赛项,教师没有机会获取这一业绩,学生也没有机会取得这项成绩,有失公平。大赛理应涵盖全部专业,不能厚此薄彼。大赛涵盖全部专业,全国、省级、行业竞赛等各级竞赛难免过大、过多,年年搞也过于频繁。对此,一要科学评估大赛的作用,降低大赛成绩在教师评价、学生升学中的权重。二要严格限定举办主体,避免一个专业一年内重复多次举办赛事。三是实行届次化,推行大类化,打造精品赛事。也可举办随机抽查式赛事,检验学校实践教学成果,真正达到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推进教学、促进实训的目的。


着眼全程激励大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理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着眼于学习的全过程,赛前、赛中、赛后,有教、有训、有赛,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此外,还要注意巩固获奖学生的专业思想,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信念,真正发挥示范、激励作用,培育更多技能“苗子”,孵化出更好的成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如果仅把参加大赛作为升学的一个条件,而且学的还不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大赛的功能就弱化了。


追求全局效应。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有什么作用,有多大作用,还取决于全社会对比赛过程的关注,全体师生对比赛过程的感知。在技能大赛比赛过程中,受众面不广是又一个问题。“关起门”来竞赛,竞赛现场只有评委,鲜有观众,严重制约了大赛作用的发挥。在比赛中,适度扩大受众范围,线上线下结合,让全校师生尽可能亲临现场,参与、感受大赛,产生共鸣,形成共振。同时,也要让全社会了解大赛、关注大赛,营造氛围,扩大影响。


(作者吕斌,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站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组织人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根据《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人社部函〔2023〕6号)有关要求,做好赛事同期举办技能展示交流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展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围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主题,交流推广职业能力建设经验,全面提升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和职业技能竞赛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政府、企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2023年9月16-18日。


(二)活动地点:国家会展中心(天津)。


(三)展示内容:

1.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历程和成果、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职业技能竞赛成果。


2.各地技工院校发展历程和特色,教材、课程和师资建设成果,技工教育与乡村振兴、技工教育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项目成果。


3.有关参赛行业部门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成果,展示代表先进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4.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传统技能技艺、绝技绝活等。


三、工作要求

(一)请各地和有关行业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参展项目推荐工作,动员技工院校、社会团体、企业和能工巧匠等积极参与,充分展现本地区、本行业技能人才工作成果和特色技能技艺。


(二)各参展单位在项目遴选过程中应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所推荐展示项目不涉及明火、生烟等操作内容和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为提升展示交流效果,各参展单位可视情况设置群众参与性互动体验环节,鼓励通过门户网站和有关合作媒体,开展直播或录播。


(三)请于2023年5月26日(周五)前,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展示交流项目报名表》(见附件)报送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执委会展示交流工作部。赞助企业参展有关情况可咨询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执委会市场化运作(赞助)工作部。


四、有关事项

(一)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组委会免费为每个参展单位提供展示场地,面积在100-120平方米之间。各参展单位可自行设计布展或委托大赛指定服务商提供服务,费用由参展单位承担。工作人员由参展单位选派,并纳入所在地区和行业参赛代表团统一管理。

(二)根据项目报名情况,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组委会将会同执委会统筹布展工作安排,并于7月上旬向各参展单位发出展位确认函。有关报送展示文案、展位方案、参展人员信息,以及组织进场施工布展等具体事宜将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一)组委会活动指导组

联系人:程慧燕、董秀珍、谭垚


电  话:(010)84201663  84202665


(二)执委会展示交流工作部

联系人:李宗悦、姜勇、王昕瑜、李政霖


电  话:(022)88711813  15802252688


传  真:(022)88711813


邮  箱:qgjndsgzzb@tj.gov.cn


(三)执委会市场化运作(赞助)工作部


联系人:苏晨


电  话:(022)88711839


传  真:(022)88711851


邮  箱:qgjndszzzs1@yeah.net


附件

微信图片_202304041358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代章)

2023年3月28日

来源:技能中国

声明: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一、河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本科批(含专升本、高起本,下同)第一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4月1日9时至17时,第二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4月3日17时至4日9时。


二、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和省招生委员会规定,艺术类招生专业不进行征集志愿,其他专业在第一次征集志愿录取时不降分,第二次征集志愿录取时,对线上生源不足的,可适当降分录取,但降分幅度最大不超过10分


三、本征集计划是本批次录取结束后高校缺额和新增计划。


四、考生登录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点击右侧“成人高考信息服务”,选择“征集志愿填报”,输入“证件号码”和“密码”填报征集志愿。


“密码”仍使用考生本人在网上报名时设置的密码。如忘记“密码”,可使用报名时填报的手机号码进行密码重置。


五、考生可填报相应科类的一个志愿。


六、考生须填报征集志愿才能参加征集志愿录取。征集志愿须由考生本人填报,因非本人填报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负责。


七、请考生使用谷歌(Google Chrome)浏览器或新版Microsoft Edge浏览器、360浏览器(极速模式)登录征集志愿填报系统。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文章来源:http://www.hebeea.edu.cn/

2023年高等教育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探索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使命任务,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加快解决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提升高校战略人才培养能力、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服务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二、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国家战略和关键产业发展急需,加强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构建“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力度。深入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夯实未来技术原创人才培养。建好18个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强化特色发展,打造优势领域和主攻方向,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三、实施系列“101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强突破。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推进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基础理科、文科和医科相关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工科相关领域,生物育种等新农科相关领域,预防医学等新医科相关领域,涉外法治等新文科相关领域,建设一批核心课程,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同时启动地方高校“101计划”。


以系列“101计划”为引领,全面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印发实施《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深入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公布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开展“十四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加强教材工作统筹指导。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快“虚仿2.0”建设,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指导。探索推进未来学习中心试点,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整合学校各类学习资源,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基层学习组织。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深入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指导办好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四、全面深化“四新”建设,完善和发展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

强化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深化组织模式创新,实施《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研究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深化培养机制创新,加快集成电路、储能、生物育种、医学攻关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完善全国大学生实习信息平台,加快“医学+X”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加快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着力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认证体系,组织筹备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推进农林高校与农科院开展“一省一校一院”农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深入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深化内容方法创新,实施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加快网络安全专门人才培养,印发实施《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规定》,构建中医药经典教学新生态,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加快研制文科专业类教学要点,继续举办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深化理论实践创新,深入开展“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加大跟踪指导和总结推广。


五、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塑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

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加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内容,完善平台功能,建好内容丰富、服务高效的高等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做强“创课平台”,系统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资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知识转化能力。办好2023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打造世界在线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品牌。建好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进一步提升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理论研究,布局建设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研究基地,以中国范式构建一整套国际标准。研究发布《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改革方向。用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发挥好指数的评价和指挥棒作用。加强对各地各高校数字化改革试点的指导,形成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合力。


六、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形成育人新成效

发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破解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细化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完善专业类、专业、课程不同层面课程思政教学重点。推进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共享,用好示范项目和数字化资源,开展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敢闯会创”素质能力

办好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发挥好大赛“百国千校千万人”大平台作用,全面提升大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持续巩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优势。举办世界青年大学生创业论坛,打造大赛国际品牌和中外青年人文交流的中国品牌。研制发布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数,全面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走向进行科学预判。加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课程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实践训练等,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实施“国创计划”,实施重点支持领域项目,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重大战略需求。


八、推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走深走实,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深入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完善部际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推动《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精神落实落地。推进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强化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战略支点作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西三角”,推进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优化调整。深化东中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力度,选树一批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典型。深入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推动西部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提升。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加强中西部基层卫生健康人才供给。试点建设区域创新与人才中心,统筹区域教育、科技、人才力量、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


九、加强直属高校工作,加快推进一流大学群体建设

召开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全面部署人才自主培养和高等教育年度工作。完善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共建工作,建立健全部省市共建“双一流”高校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开展“双一流”共建工作,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工作2.0。建立事业发展规划落实督促机制,加强对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推进直属高校提高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水平。加强对直属高校统筹指导,督促指导中管高校巡视整改走深走实,不断完善巡视整改常态化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校庆活动管理,指导各高校规范开展校庆活动。编制《教育部直属高校年度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探索直属高校多维评价分析办法。


十、完善部省校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合力

部省司处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共同发力,召开2023年高教处长会,面向高教战线全面部署年度工作,指导各地各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开展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突出立德树人、强化改革创新、注重教学为先,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评选一批“新”“真”“实”的优秀教学成果,引导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做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全面总结2018—2022年教指委工作经验,坚持教指委作为高等教育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的定位,做好换届工作。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工作,做好理论体系总论的修改完善,完成相关子课题评议与结题;推动高校教务处长能力研究课题取得重要进展。


十一、擦亮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创新

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支委会“第一议题”来学,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件作为“第一政治要件”来办,严格落实重要批示办理“一周一督”“一周一报”长效机制。旗帜鲜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实际行动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高质量开好“三会一课”、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等。丰富党日活动载体,积极与高校开展联学联建联动,不断提升支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地方、高校一线调研,持续巩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纠治“四风”,强化纪律教育和日常监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强化“党建+业务”目标导向,把党建要求融入中心工作全过程,在目标引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融合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同向同频开展。


来源:教育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培养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产业园区开展人才培养,成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实现与城市经济同频共振的重要路径。[1]在此背景下,梳理和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装备制造类产业园区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下一步路径选择,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


一、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整个制造行业核心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对于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发展、国民经济效率提升、就业率增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2012—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至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至26.6万亿元,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8%提高至33.7%,2020年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我国职业教育历来注重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目录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基本依据,也是职业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2021年3月修订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全面落实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与2015年对比,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原有职业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业72个、中职专业30个,经修订后职业本科专业28个、高职专业68个、中职专业30个,装备制造大类高职专业占高职专科专业总数的9.1%,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结构基本平衡,专业总数略有增长,其中职业本科专业增加17个。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技能中国行动”方案》为“十四五”期间技能人才工作制定“新增技能人才4 000万人以上”的总体目标,提出在结构上要实现“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的目标。[5]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 985.7万人,缺口率48%。在“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协同科技创新引领下,截至2020年,我国军民融合市场规模为4.89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7.68万亿元,预计每年约有20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量民营企业参与生产制造将极大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旺盛。


从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角度,国务院2015年部署:“要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强调把人才培养作为制造强国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与达成中国制造强国发展目标的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装备制造行业既有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上;也体现在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装备制造产业人才素质提高任务艰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强等方面。


二、服务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聚集效应推动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以建立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方式,大多建立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维修保障等完整产业链,如西安阎良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除了完整的产业链,创新人才、创新平台等创新要素富集也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一环,如高校、科研机构等。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进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问题尤为突出。


(一)我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化,新产业新业态逆势增长,高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出集群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态势。产业集群现象以马歇尔理论研究为基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生产性质相类似的中小企业集中生产的‘产业区’的现象”。产业集群推动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地理区位、生产要素等方面共建共享,有紧密联系、聚集资源、推动发展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链融合生态、促进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战略要求下,制造产业集群效应愈发凸显,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装备制造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主要模式和重要组织形式。


通过集群竞赛的方式,2021年工信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两个批次累计遴选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集群内制造业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致力于打造一批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五大领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8个,如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陕西西安航空集群等。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已逐步形成“以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中部和西部地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中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投用,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如长沙—株洲—湘潭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成都—德阳—泸州—自贡四大产业基地则构建起发电、航空、采油等产业集群区,西南西北主要为国防装备制造基地,如成都航空产业生态圈。


(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革新

在为产业园区供给人才时,不少高职院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地方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联系不紧密、调研不充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调整不够及时等问题,导致人才的“服务力”不足、“适应性”不高,“就业导向”未凸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存在时滞,与快速转型的装备制造产业脱节,与产业园区企业集群、设备集成、技术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园区企业需求。为此,需要紧扣“服务导向”“就业导向”,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产业园区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从而满足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2.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革新

“十四五”是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工艺升级的关键期,诸多集成技术正在向高可靠性、高实时性、高智能化发展。一台生产设备可能汇集了钢铁、合金、塑料、橡胶、尼龙等多种材料,涵盖了光电、液压、仿形等多种技术,采用了材料复合、材料成型、热处理等多项工艺。因此,培养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需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条件等方面探索适应产业园区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园区和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3.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革新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在对人才分类的基础上,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应不同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随着装备制造产业生产过程的综合化、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而目前专门针对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接近空白。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技能人才荣誉称号等定性标准方面,缺乏差异化定量的评价指标,急需构建针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融入困境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对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互动与融入,既涉及职业院校内部治理、办学模式、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牵扯着高职院校与所处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园区等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一)办学模式方面的融入困境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高端产业的代表,是带动整个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是我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控制力及较强的带动力”等特点。装备制造类产业园区竞争优势建立在独特的区域优势、产品价值链长、产业链完整、资源共建共享的产业集群之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深度融入园区,仅依靠内部资源、固有治理模式、办学模式或形式上的产教联盟组织,很难培养制造生产一线需要的,可以快速将工艺、技术、流程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将市场机制引入学校治理结构,实现教育与产业相适应的全面融通机制;如何构建适宜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规范,协调各办学主体关系,推动“产教融合”深度耦合;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9]等等,都是高职院校近年来亟待破解的问题。


(二)专业群建设模式方面的融入困境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随着“双高计划”政策落实,高职院校迎来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纷纷改变原有专业建设模式,通过“以群建院”“以院建群”等方式推动专业群建设,有效发挥“群”优势。专业群本质上是打破原有的专业设置限制,跨专业组队,合力发展,但在实际推进中,融入产业园区的专业群建设还面临种种困境:一是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貌合神离,人才培养缺乏跨专业跨岗位综合训练,群内相关要素缺乏统一性,师资队伍、专业基础课程、实训基地存在壁垒,各专业之间尚未形成深层次的支撑和依赖关系。二是与产业园区的适应性不足,专业设置、专业群打造与产业园区的岗位群之间存在不适配和倾斜现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低,专业群聚集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融入困境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包括课程、教材、教学等关键要素。随着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发展,职业院校传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步显现。一是课程体系融合性特征不明。课程开发实际操作中开发主体是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际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两张皮”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教材与岗位要求脱节。职业院校教材的修订周期、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导致教材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和工艺革新步伐,不能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动态。三是实践教学环境并非真实生产环境。高职使用的教学设备多来自合作企业赠予或低价转出,不能适应产业园区新技术的教学需要。装备制造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对于实训场地、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常常是购买时还是新设备,使用时已经落后于真实生产环境,严重影响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教学与各类技能竞赛脱节,技术技能跟不上装备制造产业前沿技术发展。


四、融入产业根植园区的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从办学模式、专业群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探索如何融入产业、根植园区,构建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解决方案。


(一)探索深度融入产业园的“三融两生两进”办学模式

1.推进三融合,创新校企合作切入点

以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为目标,按照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职业教育理论,以“文化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为合作办学新理念,以“名企引领、名校主导、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合作办学新路径,引企入校,建专业育人才,引高端设备供应商共同生产产品,建设现代学徒车间,从订单到定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深度迭代升级解决与头部企业办学难合作、与产业园区融入不深入的问题。在政府和行业指导下联合头部企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联盟、合作组织,以章程制度规范组织运行,创新“产教、军民、科教”三融合办学格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2.推动两业对接,创新校企合作互赢点

与产业园区企业开展高起点、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按照“对接产业、跟踪技术、凸显特色”思路,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以技术进步为牵引,集聚整合名企名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三项优势资源建设专业。校企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打造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确保专业设置的及时性和引领性,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契合,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产业园区发展同频共振,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园区新装备定型和批量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专业、产业”两业共生。


3.推动两同共进,成立落户产业园区的产业学院

基于共同的事业追求和价值观,与产业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基于产业学院,在传统共同育人基础上,校区共同搭建工程实验室、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并依托平台推进技术转包项目,突破工艺设计瓶颈,开展工艺设计及应用验证,实现跨单位协同工艺设计,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两同共进,有效服务产业园区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校内教师在真实项目中得以锻炼成长,为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素材,为开展精准课改和编写活页教材奠定基础。


(二)构建“精准设置、聚力共建、集群发展”专业集群化建设模式

1.以“精准设置”为前提,超前领先设置专业

依托产业园区头部企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等领先优势,以“预研介入、试制培养、量产供给”的专业建设思路,跟踪产业园区进行预研,精准、超前设置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开展人才培养,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并跑,人才供给与园区人才需求相适应。


2.以“聚力共建”为核心,树立专业领先优势

按照“专业共建、人才共育、文化共融、过程共管、成果共认”要求,集聚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共建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专家+名师”领衔的专兼结合“双师”教师团队,紧跟产业技术发展,联合企业,合作共建一批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实现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确保专业建设的引领性和先进性


3.以“集群发展”为路径,推进专业融入产业

按照“资源效用最大,服务能力倍增”原则,与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群,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形成为学校育人提速、为企业发展培优、为社会进步赋能的专业集群化发展整体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产教、校企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形成适应产业园区发展的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为产业园区培养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深刻认识装备制造类人才并非劳动密集型人才,而是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次要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需要找准目标,与产业园区联合开展招生招工,突出人才培养的差异化,进行精准的人才培养,针对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需求输送高质量的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


2.校企共同建立评价标准

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融入产业园区的产业学院要敢于突破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与模式,增强对人才长远绩效和人才发展潜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研究,探索构建可以评价发展、成长过程的长效、差异化评价指标,探索以园区产业为核心的专业标准、行业标准深度融合的评价标准与评价规范,逐步形成园区、企业、学校互认互通的评价体系。


3.校企共建课程共同教学

一是开发“岗课赛证研”五融合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合推进岗位标准对接培养标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内容、实践训练项目对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技术创新服务反哺教育教学,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等课程,同时将行业标准、证书标准、世赛标准和科研项目成果引入,建构适应产业园区发展的课程体系。二是打造一体化现代学徒车间,根据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和园区真实生产环境的特点,联合打造具有真实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教室(现代学徒车间),将承接外包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将批量培训项目和世界技能大赛定制培训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生产案例转化为生产性教学案例,缩短从课堂到岗位的适应期。三是深化云教学课堂革命,探索从MES系统到TES系统的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校企联合推动专业、课程、课堂数据互联,将产教融合落实到课堂,落实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中。


面对5G通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快速演进,数字化制造、数字化装配、精益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的深度融合,当下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专业融合和技术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加快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群集聚的关键。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学校、企业和区域的合作,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与评价体系,促进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提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对产业园区技术革新的反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京教计〔2023〕6号)和相关要求,为做好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生学校

具有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


二、招生方式

参加2023年自主招生试点的学校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招生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自行组织专业能力测试进行录取。被录取考生继续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为“合格/不合格”,不再参加中招志愿填报和其他招生录取。


三、报名资格

已参加2023年初三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具有北京市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资格的考生均可报考。


四、招生录取办法

(一)考生在5月13日-17日期间,按照学校规定时间和要求持“202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报名表”(以下简称“报名表”)和“2023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体格检查表”(以下简称“体检表”)参加专业能力测试。在校学生到所在学校领取“报名表”,往届生和外省回京考生到区考试中心中招办领取。


(二)考生可以选择多所学校参加测试,但只能选择1所测试合格学校(专业)报考。考生须将经本人和父母(监护人)签字后的“报名表”和“体检表”交给确认报考的学校,作为报考该学校(专业)的依据。招生学校完整填写 “2023年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录取回执”,加盖公章后交给考生,作为录取凭证。


(三)考生可于5月20日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录取结果。


北京教育考试院
2023年3月29日


来源:北京教育考试院


文章来源:https://www.bjeea.cn/html/zkzz/tzgg/2023/0329/83386.html

2023年河北省高职单招各类考试将于4月1-2日、8-9日及11日进行。为保障广大考生顺利参加考试,现将有关事项提示如下:


及时打印准考证

考生应按各考试类规定时间登录“河北省高职单招服务平台”(网址http://hebgzdz.sjziei.com,以下简称“单招平台”)打印准考证(各类准考证打印时间详见单招平台首页)。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详见准考证。


做好考前准备

请考生提前了解考点具体地址(校区)和交通状况,提前到达考点所在地,熟悉考点环境,安排好食宿,关注考试当天天气情况,合理规划出行时间、路线,以免因天气原因、道路拥堵及路上无法预知的交通情况造成考试迟到。按照准考证上的考试科目、考场号和考点相关指示标识参加考试,避免走错考场。

 

4月2日石家庄市将举行马拉松比赛,届时,石家庄市部分道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请当天在石家庄市考试的考生提前熟悉考点具体位置及交通路线,预留充足的时间,提前到达考点。

详见:

https://mp.weixin.qq.com/s/Ku2xcYfgHSYg3s_tIbhedw


自觉诚信应考

请考生自觉遵守考场规则,配合考试工作人员做好身份验证和违禁物品检查。除规定的考试用品外,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物品一律存放在指定位置。如有违纪、作弊行为,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法》《刑法》等严肃处理。

 

特别提醒:考生不得携带手机进入考点参加考试考点实行严格入场安检,考场内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考试期间全程监控、全程录像。考试中随身携带手机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无论使用与否,均认定为考试作弊,取消当年高职单招及高考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并将考生违规事实记入高考诚信电子档案。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凡是在互联网、微信、QQ、微博等平台发布传递考试试题、图片等涉考作弊信息的,将通过大数据筛查立即锁定,追查到底。


谨防上当受骗

请广大考生从正规渠道获取考试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以正确途径维护个人权益。不要轻信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群、QQ群、论坛、贴吧等散布的各种不实考试信息,避免被误导,造成不良后果。

考生如有其他问题,请向各考试类牵头院校咨询。

 

附:各考试类牵头院校咨询电话

273333344220230329150710_1678

来源: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定位。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体现技术逻辑,重在“能力之知”的习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成就具有独特技术知识、技术思维、技术伦理的“匠者”,达成理智的“创造之人”。


以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

现场工程师是具有高新技术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达到高层次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现场工程师应具有工匠精神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高层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面向职业、行业、产业,强于设计和开发,应用新的科学原理,催生新的科学技术。现场工程师善于发现和解决一线技术问题,思维灵活、应对能力强,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很高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探究、创新和研究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以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坚持职业性,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都体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以跨学科视野解决复杂工作问题,以高新技术技能应对生产系统的更加复合、更加综合和更加高端,能主动适应和参与技术创新,强适应甚至引领企业、行业和岗位发展与升级。


坚持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

现场工程师不仅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员,还要成为高素质的一线工程师和科学家,是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结合。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贯通、杂糅、互融、联结,需要紧密对接复合型技术岗位需要组织专业教学,在明确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指引下,设置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等模块化课程。

借鉴德国经验,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树立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学术教育”要体现职业化倾向,体现职业行动导向,实施理实一体化育人,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学理素养和实践技能,培养基本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实现科研和职业实践的互鉴互融。学术与职业共生,还要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实践有机衔接,创建融合教学模式和跨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知晓为何做、怎么做得更好。要强调严谨的工程基础知识、设计、建造等方面的整合性、集成性学习,需要转变学科导向,打破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二元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


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具有复杂性强、场景性强的特点,需要在明确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开发模块化课程,重在德技并修、面向产业、做学合一、育训并举,以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自我更新和应变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职业化,在实验实训室和企业的真实场景中巩固提升职业能力,增强岗位体验和新技术体验,掌握高新技术技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产操作、工艺参数、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能分析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加以改进;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生产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方式,了解生产设计的工程原理、工艺流程、生产工序;要通过实践强化,让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学会中试转产、质量控制、市场分析,学会统筹、协调、分析、决策,具备数据采集、产能管理、品质管理等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工程管理、设计创新、复杂生产技术等技术应用能力。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突出行业与岗位目标,关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关注技术迭代。专业设置要积极适应职业甚至能引导职业,自主、灵活、动态调整专业类别和专业方向。要以生产单位、超车间、跨部门为基本单位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课程模块兼顾生产逻辑、能力逻辑和学科逻辑,培养工程技术与具体行业或生产相结合的能力。可采用“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学习地点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教学由“双师”完成,学校专职与兼职教师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相互转化。


通过具身教学法培养学生素质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改进工艺、优化流程,还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难度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对复杂故障进行高效诊断和处理。

培养现场工程师,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奋斗精神、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创新、伦理、美学等方面的素养。这些素质和品格,可以通过具身教学法,让学生在具身参与教育域、职业域、社会域和技术域的活动中自然形成。具身教学法,实质是现代学徒制的方式下,一种多场域、情境化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法强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在学习场景下将工程技术、生产工艺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注重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能力的综合实践,实践教学要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使学生能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积累。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还能发现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有科学精神与批判精神,具有在真实场景中应用工程技术、进行技术技能转换衔接的经验和能力。

现场工程师,面向的不仅是一个具体岗位,而是“职业带”,是面向具体岗位(群)和职业带的岗位胜任力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理论教学的契合度与够用度,重在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和培养创新力,切不可过于追求学术化,要规避陷入基础课程过多、学术倾向严重、实用性缺失、人才培养偏离行业企业岗位导向、忽视教师的实践经验等误区。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2023年继续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今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万人左右。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2023年初三年级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化学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24日至26日。


中招总分仍为660分

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计入成绩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其中历史、地理和化学、生物中各选择成绩高的一门计入成绩。


语文科目分值为100分,数学科目分值为100分,外语科目分值为100分(卷面分值60分,听力口语分值40分),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有两次考试机会。


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分值均为80分(卷面分值70分,实践活动分值10分)。


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

2023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


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每班不超过45人。为适应北京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推进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各学校要做好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保障。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优质普通高中班额原则上不低于40人。


按照教育部关于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相关政策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落实校额到校政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重点向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域倾斜;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可在资源输出区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民办高中招生重点向办学所在区倾斜,编制分区招生计划。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等有关学校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不对各区分配招生计划。


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照统一招生模式录取,主要面向办学所在区招生。学校可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填报志愿前,组织进行以外语能力为主的资格性测试,确定合格名单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在统一招生中,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依据志愿和成绩进行录取。


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方式,继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在东城区、西城区的部分普通高中继续开展登记入学试点,具体办法由东城区、西城区制定发布。


中招录取分三阶段

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提前招生、校额到校招生、统一招生三个阶段进行录取,被前一阶段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一阶段的录取。统一招生录取结束后,相关学校公布未完成的招生计划,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进行录取。


(一)提前招生:普通高中部分招生类型可以参加提前招生录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可根据本校实际,安排部分招生计划参加提前招生录取。


(二)校额到校招生:校额到校招生包括校额到校和市级统筹,其中,校额到校采取校内选拔方式,依据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考生总成绩须达到570分,综合素质评价须达到B等。校额到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执行。


(三)统一招生: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照志愿顺序,择优录取。


通知原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


各区教委,燕山教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有关委办局(总公司),有关高等学校、中专学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实施,现就做好2023年本市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平稳推进,科学编制计划、保障升学机会,规范招生秩序、维护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招生计划编制和招生政策

(一)统筹考虑学生发展、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编制各类招生计划,2023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8万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3.5万人左右。


(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按市、区两级管理权限和工作程序进行。市教委负责全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宏观管理和统筹指导,市教委和市发展改革委联合下达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和有关高等学校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安排技工学校分学校招生计划;各区教委负责安排本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学校招生计划。各相关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做好招生计划编制工作,全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计划须经市、区教育部门或相关部门审核后以文件形式下达,并刊登招生简章。


(三)普通高中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升资源效益,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要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每班不超过45人。为适应我市高考综合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调整,推进走班制教学,满足学生自主选课需求,各学校要做好教室和教学设备等条件保障。为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效益,优质普通高中班额原则上不低于40人。


(四)按照教育部关于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相关政策要求,将全市优质普通高中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一般初中校,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配置,落实校额到校政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继续适度压缩跨区招生计划。部分优质普通高中可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重点向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域倾斜;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可在资源输出区适当编制跨区招生计划;民办高中招生重点向办学所在区倾斜,编制分区招生计划。中专学校、技工学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称号的职业高中等有关学校可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在全市范围内招生,不对各区分配招生计划。


(六)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按照统一招生模式录取,主要面向办学所在区招生。学校可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考生填报志愿前,组织进行以外语能力为主的资格性测试,确定合格名单后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在统一招生中,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依据志愿和成绩进行录取。


(七)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方式,继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试点;在东城区、西城区的部分普通高中继续开展登记入学试点,具体办法由东城区、西城区制定发布。


(八)优化中高职衔接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打造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立交桥,构建符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九)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制订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2〕62号)要求,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格审核工作。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升学申请且通过资格审核的随迁子女考生,可参加2023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录取。


三、考试工作

2023年继续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


(一)中招录取总成绩满分为660分,计入成绩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其中历史、地理和化学、生物中各选择成绩高的一门计入成绩。


语文科目分值为100分,数学科目分值为100分,外语科目分值为100分(卷面分值60分,听力口语分值40分),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有两次考试机会。


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分值均为80分(卷面分值70分,实践活动分值10分)。


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二)2023年初三年级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历史、化学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24日至26日,具体考试安排由北京教育考试院另行通知。


四、命题和评卷工作

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以学定考,不断提高命题质量。北京教育考试院负责文化课考试科目的命题工作并制定评分标准及细则,加强对评卷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监督。各区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评卷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严格执行全市统一的评分标准及细则,确保评卷工作质量;要统一协调安排评卷教师和服务人员,从资金、设备、技术等各方面给予保障支持,确保评卷工作顺利进行。


五、招生录取

2023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实行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按照提前招生、校额到校招生、统一招生三个阶段进行录取,被前一阶段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一阶段的录取。统一招生录取结束后,相关学校公布未完成的招生计划,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进行录取。


(一)提前招生:普通高中部分招生类型可以参加提前招生录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可根据本校实际,安排部分招生计划参加提前招生录取。


(二)校额到校招生:校额到校招生包括校额到校和市级统筹,其中,校额到校采取校内选拔方式,依据考生志愿及成绩录取,考生总成绩须达到570分,综合素质评价须达到B等。校额到校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办法按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文件执行。


(三)统一招生:按照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照志愿顺序,择优录取。


六、组织管理

(一)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市区相关部门和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做好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考生和涉考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保障考试招生工作平稳顺利进行。


(二)各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各区教委要加强招生计划管理,严格依照北京教育考试院备案后的新生名册为新生建立学籍,有关部门依纪依规加强监督。


(三)各初中学校和招生学校要按照考试招生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各初中学校要向学生积极宣传考试招生相关政策,加强志愿填报辅导工作;各招生学校要严格执行招生工作各项规定,招生宣传要客观、真实,不得违规招生。对于招生中出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3年3月23日


来源:北京考试报


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来源标注错误、侵权等问题,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关于召开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的通知

 

中成协[2023]0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相关单位:

 

2011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组织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创建活动。目前,全国共有261个示范县通过评审与验收。2020年,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目录的通告》,示范县建设工作被列入教育部“保留项目”,是职成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抓手。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示范县向服务全面乡村振兴转型,更好地发挥示范县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拟于近期在广东省中山市组织召开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街镇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企业2500多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色明显。现将会议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支持单位: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协办单位: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京东物流教育、金沙江科技等


二、会议时间

2023年4月17日-20日(17日下午报到,20日返程)

 

三、会议地点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国际酒店(中山市中山一路142号,前台电话0760-88633388)、维也纳酒店(备用)

 

四、参会对象

1.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处长,每省1人,并按省统一带队参会。

2.各示范县主管示范县工作的县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每县原则上不超过2人。

3.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相关企业代表。

4.有关新闻媒体代表。

 

五、会议内容

总结、交流近三年示范县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推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在部分示范县试点等相关工作,捐赠,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交流,实地考察学习镇街经济模式。


六、相关费用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处长(每省1人)不收取会务费,往返交通、住宿费用自理(酒店开具发票)。

2.示范县参会人员会务费每人980元(含会议场地费、资料费、专家授课费、现场观摩交通费等)。汇款账号:0200001309020242467,户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开户行:工行北京德外支行。


七、其他事宜

1.请于2023年4月7日前,将参会回执发送至会务组指定邮箱:270749120@qq.com。

2.我会前期已通知各示范县梳理总结近三年助力乡村振兴进展情况,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示范县总结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选取一个示范县在大会交流发言。

3.此次会议不安排接送机(站)服务,请自行前往。

4.联系人及电话


会议统筹: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齐坤、刘杰 010-66096253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陈 斌  13701167822


会务执行:

中国成协乡村振兴专委会姜明房13681287172

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汤伟勋13824733898


附件: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参会回执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 

2023年3月27日


文章来源:https://www.caea.org.cn/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