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新时代,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之路走向是正确的!

新时代,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之路走向是正确的!

2018-07-19 17:24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5226次    我要评论

[导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政策要点的重中之重。自2010年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文件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文件,一系列举措顺势而出;各级部门设计多项行动,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从教育内部总结,职业教育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育人结出了丰硕成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政策要点的重中之重。自2010年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文件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文件,一系列举措顺势而出;各级部门设计多项行动,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从教育内部总结,职业教育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育人结出了丰硕成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为旨归的校企合作,在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贡献了职教方案。


从行业的角度,“在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教育总纲下,梳理行业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贡献,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职业教育行业规划;规范专业建设,制定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评价行业人才,评估职业教育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行业作用。


集中表现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特征模式构建: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门类的56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覆盖了95%的中高职专业设置,形成了政、行、企、校合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格局。


——企校合作形式日趋丰富,组建了14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面愈发广泛,90%的高职和70%的中职学校参与了集团化办学;2014年,2017年教育部分两批布局了36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其中共有行业组织17家,试点企业13家。


——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自2010年以来,仅产教对话活动就举办了70多次,并通过不同行业分类制订专项政策,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共赢发展。


——行业企业联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日渐加快。在行业企业的积极推动与参与下,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在内的一整套教育教学标准于2017年集中展示。


然而,产教融合如何融?校企合作怎么合?仍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关键命题。



一项制度——顶层规划,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入新时代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至今,8年有期。面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众多利好政策,行业管理部门不同,行政权力与责任担当不尽平衡,政府购买服务也难落实,这些因素都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担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之重任,我们既不能局限在教育本身自娱自乐,更不能框限于院校内部固步自封。从教育外部观察,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奋进之笔,需要在更广泛的行业、企业、社会间广集众智、广泛实践,并广而告之。


从1996年《职业教育法》规定提出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在进行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及合作模式的探索。


2008年,宁波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此后几年间,河南、广西、湖南、山东等地相继出台此类地方性 “促进办法” “促进意见”等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为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提供了保障。


改革开放进入第40个年头,梳理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可以看出,2017年底,国办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今年初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不但赋予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意义,而且,在具体任务、要求和方式措施等方面也有了更加清晰的阐述与要求。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总体要求: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明确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包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要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而“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总体要求,则明确作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第一个落地文件,国办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从以往更多强调学校的责任和作用,转向将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而突出强调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更加聚焦于产教融合的深化,以及协同体系和合作机制的建设。


2018年,中办国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人才评价提出“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实行分类评价”,这将会对“应用型、实践性强的人才评价”更趋科学合理。《意见》的出台将会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伴随着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将有力推进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同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特别强调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全面加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一个组织——推进校企合作的新标志


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将行业的教育主体职能与职业教育拉得更近,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这既是职业教育题中之义,更是行业发展战略所需;既是教育与产业的利益共同体,更是人才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命运共同体。伴随着国家建设与发展进入新时代,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殊相同修,互促互进,参与指导的力度也有了里程碑式的新标志。


作为新时代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志之一,在2010年组建、2012年换届的基础上,2015年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重组,进一步突出了行业作为职业教育参与方的主体作用。这既是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又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组行指委在原有指导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赋予行业企业新时代的功能与责任:


——分析研究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


——指导推进相关院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校企一体化,组建行业职业教育集团;


——指导推进本行业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推进院校相关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


——研究本行业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提出建议;


——参与本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制定工作,等等。


行业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之一,作为指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这些功能与责任回应了职业教育的本质需求,契合了需求侧的发展要求。



一种责任——从解读思考政策,到躬身实践探索


很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利好,但从世界范围观察,终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个人才当然包括技能人才。在德国曾有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而这样的人才,无一不是在法律框架支持下的企业培养。同样,在我国,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深度思考、解读国家政策,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正以更宽广的发展眼光与责任担当,洞察发展大势,探寻融合路径。


——石化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品渗透在95%以上的工业领域。面对不断加大的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力度,越来越多地依赖人力资源提级换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激烈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2015年,结合行业发展规划,石化行业联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就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培养质量、完善保障措施提出19项政策措施。对照意见要求,“渤化职业教育集团”应运而生。围绕总体目标,集团实行教育先行、人才优先战略。将教育与经济、党建、科技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将行业教育资源和教育布局统一整合、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集团内部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与行业深度融合。


——同样,在交通行业,交通运输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在卫生行业,起草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 加快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家旅游局推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民航局发布《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还有近60个行业发布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13个行业发布了职业教育年度报告,等等。


这一切表明,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代,院校与行业、企业任何一个部门都再难以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独立的存在权,需要在广泛的联合中彼此互信互重,互促互进,需要在服务经济发展与服务人的进步中找到结合点,在实现行业发展与促进院校进步中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一个定位——服务院校发展,发挥行业资源对接的桥梁作用


在第四个职业教育活动周——“职教改革四十年,产教融合育工匠”的大背景下,总结梳理行业对于职业教育的贡献,最终的分析判断需要落脚于人才培养能力与内涵水平提升上。


教育部行指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国川介绍:在参与标准体系建设、指导示范专业点建设等方面行业发挥了主导作用。各行指委承担了教育部委托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中职专业目录修(制)订、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和行业主管部门委托的职业标准研制等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从无到有,中职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发布与修订,逐步形成了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石化行指委分别于2014年2017年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及需求调查,同时对全国开设石油和化工相关专业的1 200余个职业教育办学点进行数据分析和200余所院校抽样调查,深入了解行业技能人才供需状况、办学情况、数量供给、层次结构、培养质量、专业布局和培训能力,为职业院校调整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脉问诊。


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范例。在人才供需中,行业既不是直接用人方,也不是直接培养方。那么,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应如何定位?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发力?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陆春阳这样认为,定位行业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应该是:“信息源、资源库、助推器、晴雨表”——及时深入地了解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信息,发挥资源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积累持续转化成优质教学资源;引入院校无法直接获取的资源,助推院校各项改革;主导第三方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这个定位,也就指明了行业组织的一个着力点——构建行业技术技能体系,持续将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积累转化成优质教学资源,从供给侧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然而,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应如何发力?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和资金发挥倍增效益?他们的探索是:以实际任务形成行业指导机制、以实际任务提升行业指导能力。


他们用7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一个闭环的行业技术技能积累体系。建成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形成了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研究机制、教学标准开发机制、教学指南开发机制、课程开发机制,正在探索技能联考机制。特别是利用数据技术构建的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可以适时反映每一个城市的人才需求数量、结构和薪资等数据。这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预测,具有现实且积极意义。


具有显著行业性、代表性和鲜明农业特色的中国农业现代职教集团运行模式,是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代表。它以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隆平高科为牵头单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校企共育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打造农业技术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践借鉴。


一种担当——服务国家需求,行业企业主动作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方面旨在产教联手“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旨在校企携手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通过校企之间的有效机制保障,构筑校企心相连、利相通的发展命运共同体。而担当,就是实现心相连、利相通的共性旅程。


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增强人才有效供给能力;服务脱贫攻坚,以教育促产业、以产业助脱贫,实现“造血式”扶贫。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新作为的责任。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从产业角度分析,“中国的产业价值链已经迈向中高端,教育必须随之转型。”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配套的“1+X”文件体系,着重强调了需要在基础保障方面扎实推进——“中国制造要提质升级,最重要的是依靠‘人’”。因而,也就有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研究制订。这项工作,机械、工信等行业直接参与,紧紧围绕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需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打造先进制造业人才队伍的7项重点任务。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地需要能够担当建设制造强国使命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此,全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晓明认为,“这种人才,必须是产教融合生态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这就需要“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产业界一道共同建设新的专业、标准和机制,真正让《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发展方针和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进入课堂” 。


如何使行业需求进入职业教育?如何把人才培养落在需求前端?


机械行指委坚持按照“需求导向,价值服务”的产教协调发展规律,组织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系列产教对话活动,促进产与教、校与企“相识相知”,夯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牵头实施“服务 《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服务《中国制造2025》重点观测专业建设” 等特色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制造业特色的国家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和产教协同创新基地,加快推进《指南》各项规划任务落地。通过发布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报告、重点观测专业目录、设置监测指标、评价专业建设情况等,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资源平台;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和职业素养要素融入专业标准,引导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更加精准、有效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行业骨干企业中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基地,主动推进学校教育对接企业需求,渗透企业优秀文化和发展理念,打造具有企业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企业责任与企业形象相生共长


上汽通用汽车公司则主动发挥企业优势,以“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为己任,牵头组建由100所职业院校和488家经销商加盟的校企联盟体系,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国内职业教育发展。他们与教育部合作的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十多年来,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化标准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以真实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系统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技能标准。共同培养了14000余名汽修技师,其中24%已成为各自企业的技术骨干。合作院校学生平均就业率从78%上升为92%,就业1年后的平均在岗留存率也从43%上升到72%。利用企业自身影响力,拉动各方资源,构建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校企联盟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引导与沟通,带动下游经销商企业积极参与到项目中;通过开放企业核心技术资源和捐赠物资,提升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水平。实现企业的责任担当与企业形象相生共长。


企业大学与学习型企业共建共享


对化工企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位于潍坊渤海化工园区的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当地资源,从事海洋精细化工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杨树仁是一位借鉴教育理念办企业,借用企业理念办教育的企业家,在办企业和办学的交织互动中引领企业快速发展。他在探索培养模式、管理规范、搭建平台、加大内部员工培养力度的同时,吸收德国双元制经验,于2016年建立了企业自己的大学——默锐工学院。明确其使命是“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依托山东警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实训基地合作,将理论知识、职业素养、技能实训“三元”与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企业发展培养符合化工应急救援、安全环保、技术应用和化工专业操作需求的职业化技能人才,破解了制约企业人才供给的难题。同时,也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人人是学员、人人需学习、人人要实践的良好氛围,朝向学习型企业迈进了一大步。


企业经验:服务职业教育“走出去”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聚合政策之力,设计项目、分解任务,对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制造企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46个行指委共承接了324项任务、1 774个项目,校企共建28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99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134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有色经验:推动教学改革和标准建设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沿线国家对中国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我国高职院校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积极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为输出中国职教方案,贡献了企业智慧。


从2015年12月,教育部批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依托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驻赞比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开始,至2017年组建中赞职业技术学院。两年间,伴随企业的“走出去”,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在面对“走出去”遇到的各种问题,职业院校找到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统筹协调机制。一是有色行指委作为牵头机构,统筹海外办学标准制定和研究,协调相关院校整体推进。二是整合不同国家教学和生产标准。行指委牵头将涉及众多相关生产、环保等现行强制性标准与规范要求融入中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标准,从而影响当地标准制定和运行。三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一带一路”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多没有国家级的教学标准。行指委逐步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为世界贡献中国职教方案,为中国职教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力量。


分析有色行业相关企业与院校联合“走出去”的实践,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副总经理宋凯介绍,近3年来,有色行业探索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内部政策完善、促进商务部援外项目改革、助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企业海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特别是试点工作在推进政策完善中,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这是试点项目的真正意义所在。


电商经验:整合政校企优质资源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全国电商行指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脱贫攻坚”政策方针,发挥院校资源,整合企业技术优势,为我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扶贫贡献力量。


2016年9月,为响应国家“教育脱贫攻坚”战略要求,在电商行指委指导下,北京市商业学校发挥电子商务专业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对云南保山市的教育“精准扶贫 ”工作,以真实项目运营为载体,共同开发适合保山农产品销售和玉石商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践。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保山地区培养了电子商务专业化人才,促进保山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创新了中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形式,提升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水平。


2016年9月,在电商行指委指导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博导前程信息公司深入国家级贫困县,详细了解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农村电商发展、人才与劳动力情况、电商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等,通过整合政、校、企优质行业资源,随后启动“兰博善诚行动”在线农副产品公益认购平台,实现贫困农民的科学脱贫,助力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



一个指向——服务教育内涵提升,服务人的终身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愈向纵深推进,愈呈现一个显著特点:服务教育内涵提升,服务人的终身发展。在梳理行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贡献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每年一度,10年不断的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总决赛覆盖了全国,以及来自海外的近9万名学生。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使得大赛快速响应国家需求,注重与产教融合的特色愈发突出。


至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最早的教育部门一家一地举办,到如今35个单位主办、1个主赛区和22个分赛区共同承办;从最早为赛而练、应赛而教的锦标主义,发展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职教嘉年华。由于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使得大赛的赛项设计项目数量一年比一年多,涵盖面一年比一年大,与产业企业的衔接一年比一年紧密。例如,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当年,在赛项设置上就突出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飞机发动机拆装调试与维修”“云计算技术与应用”“4G全网建设技术”等对接先进制造业,紧贴“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等的行业发展赛项。       

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使得行业发展与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近相长。通过大赛,院校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撑了对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产教共赢。以大赛为依托,众多企业主动与院校合作,将企业标准、企业文化引入赛项,引入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大赛成果的转化,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规范了职业教育的办赛标准和相关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12年来,大赛签约企业从最初的两三家,发展到今天包括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厂商在内的企业群,因大赛引领,从设备捐赠、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共建实训基地等多方面开展合作,避免了为赛而来的单一合作模式。该赛事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标准,成为教育部部颁标准的示范,比赛的作业流程和工艺操作标准,成为交通运输部组织起草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重要参照,甚至比赛场地及合作厂商的施工要求也制定了相应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对于汽修职业教育的标准化建设做出了企业贡献,使得产教融合有了“标准”的切入点。


2018年高职组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赛项,部委紧密合作、行业深度参与,抓住了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契机,通过大赛,使得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业务发展接轨,设备在满足技术先进、功能全面的同时,体现了行业发展趋势,对全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22岁的杨金龙,是杭州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因在校期间连续获得浙江省、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涂装一等奖和二等奖,而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了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并为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他本人也被破格聘为杭州技师学院教师,并享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待遇,浙江省人社厅还为他设立了“杨金龙技能大师工作室”,既传授匠人的技能绝活,又传承大师的工匠精神,更鼓舞和激励学生练技能、强本领,实现人生梦想。


大赛的历练,使选手们具备了工匠的精细;透过大赛,我们更看到了新时代,技能青年有担当、练本领的时代风尚。


国赛对接世赛,给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促使大赛成果有效转化。正如吕景泉教授所言:“国赛与世赛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促进青年人与培训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技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鼓励青年人投身技能事业”。


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大赛的平台上,这些未来的技能大师们,不仅获得了专门技能,更开阔了专业视野,锤炼了意志品质。这一切,都洋溢在选手们纯真的笑脸上。


大赛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此为例。但行业贡献教育的终极指向,是服务教育内涵提升,服务人的终身发展。



一种期待——正视行业、企业作用,全面长期主动作为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双主体相向而行。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们拥有了好的政策环境和组织环境,我们有了众多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的行业企业。制度框架已经搭建,组织作用开始显现;行业责任逐步落实,行业定位更加明确;服务需求、担当重任,发展指向更加精准。


然而,能否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拥有一个更加统一高效的运行环境,是眼下行业企业能否对教育全面长期主动作为、担负主体责任最为关键的问题,也是政策能否落地执行的重要观察点。


进一步落实企业责任,陈晓明认为:仍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新机制,缓解各主管部门间、体系要素间认识上的不平衡,加快形成合力。二是正视行业、企业作用发挥不充分的深层缘由,才能够填平上层理念与基层实践之间的错位,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合”思想真正成为长期主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行动导向。三要聚焦价值贡献力,加强体系要素间交互协同的正面引导,平衡企业、学校、行业,以及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之间的价值关系。


栾学钢认为:目前主动作为的企业仍是少数,反映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所以有实力的企业要自己办学,有思想的企业家更渴望自己办学。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代表石化行业加入了国家开放大学(行业)支持联盟,签署了《国家开放大学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利用行业引导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优势和石化行指委的指导服务职能,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石化行业学院,实际上就是通过石化行业学院的主动作为,将基础技术知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融合在一起,发挥企业和院校两个积极性的有益尝试。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是行业企业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更是教育的一种现实需求一种未来指向。进入新时代,放眼新未来,双主体既已有条件,就更有必要把步子迈得更坚实、更快捷,尤其期盼全行业、众企业的主动作为来得更早一些、贡献更大一些。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