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29所高职院校发布自主招生计划,部分学校新增或撤销专业,并调整专业设置,使其更贴近北京功能定位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同时,全国两会期间,职业教育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双向驱动下,职业教育是否迎来春天?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职业教育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新选择?
纪宝成是中国教育界富有个性、敢于直言的代表人物,他曾公开透露:“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不得不承认,纪宝成说的是句大实话。一些地方官员,一边振臂高呼职业教育多么重要,一边却让自己的孩子远离职业院校。究其原因,除了他们大权在握,有能力规划孩子的人生路径,他们的孩子无须通过职业院校寻找职业之外,也折射出了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特别是,暴露出了就业平台对高学历的过度崇拜。
事实上,不仅是一些官员轻视职业院校,就是许多寒门学子,也选择了“用脚投票”的方式,逃离职业教育。比如,每年开学之初,职业院校便出现“退学潮”。首先,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与本科学校相差甚远,让一些学生入学后大失所望。再者,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昂贵的学费形成反差,这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以至于,一些职校学生,有的进入社会寻找谋生之路,有的重回高中复读,来年再战高考,期望攻破本科学校的大门。
然而,寒门学子舍弃职业院校,更多的是来自就业压力。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转型的今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了更高甚至是歧视性的就业门槛,如有的用人单位就明确规定:本科以下学历者免谈。这无疑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书读得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全面、学历越高者,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
可见,推进职业教育,首先必须规避社会歧视。当今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度崇拜,对低学历的歧视和排挤,导致一些考生因盲目追求功利,而做出了非理性选择;特别是一些官员的“身体力行”,更是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和重视。无论是官员不让孩子上职业院校,还是职业院校出现“退学潮”,均会破坏职业院校的教学秩序,损害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理应引起教育部门及职业院校的警惕,并拿出应对措施进行有效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