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为啥偏要升本?只看学历,却忘了就业的初心
2017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首席技能培训师曹晶提交了《关于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本科专业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曹晶分析,我国部分省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与本科院校联办本科专业,由于国家没有统一政策,各省份该项工作开展相差较大,地方政策限制了公办高职院校的公平发展。因此,他建议,在优质高职院校中开设本科专业,同时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办本科专业,以培养技术精英。
如果从提高学历层次,以此提高高职某些专业的吸引力角度看,这一建议似乎不错。当高职院校不能整体升本时,部分有条件的专业,是可以探索进行本科教育,或者与其他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高职人才的。然而,这坚持的仍是学历导向,而非高职办学的就业导向。——高职要根据社会需求办学。以提升学历层次来提高高职的吸引力,与高职应该坚持的就业导向背离,这并不利于高职真正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
事实上,多年前我国一大批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当时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还有高校办学者,都谈到升本,是为了办出高质量的学校。可是,刚刚升格为本科的学校,却偏离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马上就申请硕士点,希望办成研究型大学。这导致这些学校的办学“高不成,低不就”,毕业生成为最难就业的群体。对此,在国家制订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中,明确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本来,进行职业教育,就应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可是,诸多地方本科院校并不愿意“转型”,并把转型认为是“降格”。
高职升本并没有起到提高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反而导致高等教育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而且,进一步强化办学的“学历导向”——以学校的学历层次来决定学校的办学定位。我国要办好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再追求学校的学历层次,而需要每所学校有自身的定位,并安于定位,办出这一定位的一流水平。
正是基于此,教育部在今年初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十三五”时期,继续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但是,还是有很多高职办学者,并没有断掉“升本”的念想。
针对这种情况,在做出宏观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出台配套措施,引导高职院校安于高职办学定位。首先,要取消对高职的歧视性政策,给予高职和普通高等教育平等的地位。在高考改革中,我国已经逐渐取消高考录取批次,2017年,浙江将取消全部批次,高职院校和本科同时招生,这是消除对高职歧视的第一步。接下来,在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时,要改变将高职作为教育层次而不是教育类型的做法——办学层次,就让高职低人一等,而办学类型则让高职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选择。
其次,要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在高中阶段,实现普职融合,不能让学生在初中、中考阶段,就树立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的印象,所有学生进入综合高中,既学习学术课程,又学习技能课程,这有助于改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技能的兴趣。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间,建立学分互认和转学制度,美国学生申请大学时,可先进社区学院,修完两年学业之后,可申请进入普通高校(或者社区学院和普通高校有转学协议),这让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职业学院,都成为学生的选择,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将高等学校按学历层次高低分出办学地位高低,必然引导学校追求颁发更高的学历,举办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以让学校上层次,而没有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这还会让社会一直有学历情结,评价教育和人才,也无法摆脱“学历社会”思维。我们必须跳出“学历社会”思维,把“学历社会”作为治理对象,而非以这一思维解决问题,才能让不同类型的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一流水平。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19-8866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