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资兴市连坪瑶族乡竹木根雕培训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支撑,资兴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免费培训模式或许可提供一种样本。
“只要是资兴户口且有劳动能力,想学习技术,我们均可提供学习机会。设专门学校,请专业老师,更重要的是学费全免,包吃包住。”这不是哪所职业学校的招生广告,而是资兴市政府包干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作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仲潮如此解释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政府出钱搞技能培训,让更多的老百姓有一技之长,增加收入。”
像大多数寻求经济转型的县城一样,资兴面临资源枯竭、企业用工荒、居民创收手段单一等窘境。在此大背景下,授予民众生产生活技能,成为资兴打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举,培养工程顺势而生。
截至今年7月,职教中心已举办674期培训,共培训3万多人次。培训的项目包括电工、钳工、家政服务、旅游讲解等,实现新增就业1.2万多人,带动了3万多个家庭增收致富。
政府包干培训,钱从哪来?资兴模式能否持续发展?是否能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样本?湘声报记者前往资兴寻找答案。
全民免费培训
7月28日,资兴电视台滚动播放着一条广告,“‘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开设的电工班将招生50人,包吃包住,地址资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与此同时,资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行动起来,设立培训班报名点,工作人员常年宣传发动,有劳动能力的群众皆可报名免费参加。
资兴各个职能部门也没闲着。如农业、财政、教育、科技、残联等部门,都上报培训计划至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其统一安排培训。这改变了国家“普惠式”技能培训的方式,从各自为政变为统一的培训平台、一套人马。
7月29日,资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办公楼里热闹起来,陆续有群众从各乡镇赶来,用身份证登记报名,被安排入住。
职教中心是资兴市培养工程的唯一培训机构。在实训大楼里,培养电工的电子电器室,摆放着最新款的电子实训装置,可模拟各种电压情况;中西餐厅模拟室,格局和真实酒店无异,用来培训家政服务员和农家乐从业人员;导游模拟室里,大屏幕可模拟景区场景,让学员有身临其境之感。
徐仲潮介绍,参加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组织生源,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开课,对接各部门完成国家下达的培训任务;另一种是群众自主报名,可在乡镇和街道的站点、专门的网站或市职教中心报名,主要面向“散户”,即所有资兴户籍的劳动人口。
培养工程实施前,资兴组织人员对各乡镇街道进行了地毯式摸底。
“深入各村各户摸清劳动力资源的详细情况,并登记群众技能培训的需求。工作量不亚于一次人口普查。”徐仲潮说,为详尽掌握情况,政府调动300余人,花了2个月时间,走访8万户劳动家庭,登记了20万劳动力的基本数据。通过调查得知,资兴市有13万在外务工人员,其中7万人不在本省,但获得技工资格证的不到10%。
近年来,随着我省湘南地区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海工厂纷纷落户资兴。当地100多家企业,每年需要招工近1万人,但每年都有近2000人的招工缺口,技工更是短缺。
然而,回乡的务工人员却找不到好工作。几年前回到家乡的王志辉有10年车工经验,但因知识老化,没有新技能,只能在家乡谋到一份杂工,月工资为1200元。
“把企业引进来,又无法提供人才,相信这是大多数承接产业转移城市面临的困境。”徐仲潮说。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资兴开采了近百年的资兴煤矿步入暮年,3万多名下岗职工面临安置问题。因保护东江湖水源,被迫“退水上岸”的农民失去谋生之道,需要一技之长,才能维持生活。
在此背景下,资兴开始谋划“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并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办公室,上下联动各职能部门,调动一切资源推行技能培训。
集中资源资金办培训
徐仲潮坦言,能开展全民免费培训,关键是进行了“资源整合”、“资金整合”。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举全市的培训资源、资金力量,汇至资兴市职教中心这一个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
培训的资金,通过整合有国家培训任务的职能部门的专项资金获得。在资兴,有农业局、教育局等11个相关部门承担国家下达的培训任务,并匹配了专项培训资金。整合后,这些分散在各个单位的专项资金,汇到培养工程的一个账户上。而11个部门列为培养工程的成员单位,每半年开一次调度会。
对于资金整合,市残联理事长瞿文平感触很深,“之前上级残联有一笔专项资金给市残联用于培训。不管是生源的组织,还是老师和场地的安排,都是市残联操作。但在实施培养工程之后,这些专项资金都是直接打到培训工程专门的账户上。然而,上级下达给市残联的培训任务并没有变,要完成培训任务,市残联必须每年向领导小组申报培训计划,领导小组划分资金至市职教中心,职教中心按单开工。”
各部门这笔充公的“专项培训资金”,成为最需调和的利益。“在成员单位工作调度会上,各部门提出异议是常事。好在最终能调和。”徐仲潮说,“每次工作调度会都有市委书记陈荣伟等市领导坐镇,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
对于相关的人事和培训资金的补偿,领导小组自有一套善后工作。“各单位下属培训机构人员的安置,按照自愿原则,愿回原单位的给予安排,愿意参与市职教中心工作的,也可吸纳。”徐仲潮说。
虽然部门利益被打破,但整合后,收效却很明显。资兴市职教中心副主任齐振煜对变化深有体会。
齐振煜原是市农机局下属培训学院的院长,后由市委引进市职教中心当副主任。“在市农机局时,一年的培训经费是10万元,要培训200余人,以会议代替培训,为培训而培训的做法很普遍。组织农民开个会,领导做个报告,发一堆材料,最后吃顿饭就算完事。”齐振煜说,“很多部门的培训都是重复开设,拿培训养猪为例,农业局开了班,畜牧局也开了,教的方法不一致,农民反而被弄糊涂了。”
整合资源后,齐振煜见证了统一调度的好处。“比如,以前各个部门因成本原因,很难请到专家上课。而有了统一平台后,邀请的专家基本上会回应。而需要成员单位配合的培训,也会顺利落实,这是某个部门力量无法实现的,尤其体现在借用大型设备演习或安排学员至园区实习等方面。”齐振煜说。
财政支持给了“免费”底气
在徐仲潮看来,培养工程得以顺利实施除了要协调部门利益,还要有充裕的财政作保障。
“每年上级部门汇至培养工程账户的专项扶持金,大约是5000万元。主要来自3个部门,其中1000万元来自上级移民部门,2000万元来自上级人社部门,2000万元来自上级残联。”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工作人员李日文介绍。
“这5000万元中,拿来做培训的资金是1000万元左右,中职和普高免学费等花费2000万元,还有2000万元投入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钱是足够的。”徐仲潮说。
此外,有强大的地方财政撑腰,让“免费”有底气。2013年,资兴市财政收入28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虽然遇到发展瓶颈,但依托产业承接转移的园区经济和良好的旅游资源,资兴市并不缺钱。这是成就免费培训的一大原因。”徐仲潮说。
资兴市教育局局长陈仕平坦言,部门利益能协调,很大原因也是各单位并不缺培训专项资金那点钱。
能否保持培养工程资金的长期供给,李日文认为,筑巢就能引凤。“近日,省人社厅的农村劳动资源三年开发计划,打算在全省投入6亿元。资兴面对这样的开发计划还是有自信的,培养工程使得资兴有能力承接这些计划,各种扶持专项资金自然会到位。”
民心工程造福于民
“在资兴一半以上的厨师都在职教中心培训过三文鱼制作。”齐振煜如此形容培养工程的效果。
湘声报记者随机在市区采访了一家酒店的老板李永辉,他前年在职教中心学习了三文鱼厨艺,现在他制作的三文鱼大受欢迎。
三文鱼是资兴的特产,过去由于厨师烹调技艺跟不上,好的食材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培养工程上马后,三文鱼厨艺培训随即展开。
“为准备三文鱼厨艺培训,职教中心准备了半年时间。”齐振煜说,职教中心一座三层的教学楼被改为专门的教室,添置了专业的水缸、砧板、供氧机,前后改造就花费近20万元。学校还出高价从广州请来专业厨师,并请专人制作了教材。
前不久,职教中心花2.6万元,从贵州请来一位雕刻大师,专教楠竹雕刻技艺。楠竹作为资兴的特产,往往以原材料售卖,附加值不高。培训后,一根楠竹可雕刻成多种工艺品,价格从20元变为1200元。“花这个价请老师都是值得的。”齐振煜说,“正是因为教学扎实,又免费,当地群众参加培训十分踊跃。”
车工王志辉参加了培养工程的第一批培训,生活随之改变。2012年,在职教中心系统学习电焊技术后,他考取了电工和钳工的初级资格证。回到工厂后,他很快被提升为机修班班长,工资也涨到每月2800元。
有人担心,这项政策会随着领导的变化而难以为继。李日文却不这么认为,“资兴的做法广为人知,且深入民心,没有哪届政府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对一项民生工程。一旦推翻现有政策,不仅会造成舆论风波,也将影响政府的形象。”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