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6名是博士,这是广州某知名中学招聘的教师。不久前,“深圳一高中20位新老师19位来自清北”的新闻也登上热搜。如今,高学历名校生成为中小学招聘的首选,非师范类院校、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也在不断涌入教师行业。记者调研发现,不仅一线城市重点中学的名校毕业生占比在不断攀升,一些二三线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名校”“研究生”已然成为中小学招聘的标配。(3月24日 新华社)
教育大事,教师为本。非师范类名校毕业生大量进入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的幸事,可望搅动中小学师资补充、教师竞争的一池春水,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助推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优势、名校、高薪是吸引“名校+高学历”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并非所有地区、所有学校都具备。于招聘学校而言,招聘“名校+高学历”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风险。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是科学又是艺术,仅凭“学得好”就做“教得好”的判断,显然不够理性。
因此,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中小学校乃至中小学教育的受众都要注意中小学招聘“名校+高学历”教师的真问题,对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保持足够警醒。
其一,学历虚荣,造成教师资源浪费。当前,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招聘的门槛越来越高,陷入学历虚荣、盲目攀比的怪圈。“学得好”未必“教得好”,“唯学历”招聘中小学教师,忽视了教育教学能力之“实”,留下的仅是“名校+高学历”之“名”。重赏之下,大量“名校+高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校,但并非皆因有教育梦想,这就导致名校毕业生错位就业。人岗不匹配,造成中小学教师择业“拥堵”,一大批学历一般但教师职业认同感强且有潜质的毕业生无法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资源浪费,也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生态。
其二,“名校+高学历”只作招生噱头,形成教育服务欺骗。中小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益服务,但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出于吸引生源的考虑,把“名校+高学历”教师作为招生噱头,忽略了教师成为名师的潜在意义。买椟还珠之下,“名校+高学历”教师的价值定位错位,学校缺少对其入职后发展的有效干预,这些教师极有可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教育服务对象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教育服务欺骗。价格不菲的学费,得到的仅仅是虚假的“高大上”。
其三,“名校+高学历”教师高薪优酬,导致公共教育投入加大。招聘“名校+高学历”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高薪优酬是绕不过去的坎。尽管一些地区“不差钱”,但开出远高于一般教师的薪酬待遇,提高了公共教育投入,直接或间接增加了教育服务对象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挑战教师队伍薪酬待遇的公平性原则。
其四,“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入职中小学校,加剧了新的教育不均衡。“名校+高学历”毕业生锁定的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和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等教育“高地”,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偏远乡村薄弱学校等教育“洼地”,显然不是这些毕业生的“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乡、区域、公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成为教育发展新的痛点。
下一篇:方言:理想的高职什么样?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19-8866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