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职教新闻 ☉ 中职名存实亡,为何反对取消1:1的普职比?

中职名存实亡,为何反对取消1:1的普职比?

2020-11-10 13:4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阅读:203次    我要评论

[导读]保持普职比1:1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策,是一道无法轻易跨越的红线。这条红线是由我国的国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基本制度决定的。 然而,近年来,这条红线却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终于在2018年造成了“江苏事件”,即江苏率先宣布放松对普职比的严格限制,大规模扩大普通高中招生。由此引发了关于中职教育的存..
保持普职比1:1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策,是一道无法轻易跨越的红线。这条红线是由我国的国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基本制度决定的。

然而,近年来,这条红线却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终于在2018年造成了“江苏事件”,即江苏率先宣布放松对普职比的严格限制,大规模扩大普通高中招生。由此引发了关于中职教育的存废之争。

2019中央《职教20条》的颁布,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句号——《职教20条》明确规定,继续维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

但是,坚守普职比1:1红线的压力并未因此消减。 试图突破这条红线的力量仍呈暗潮汹涌之势。

就当下而言,我赞同继续保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但原因并非以下流行的论点:

1、某某国如此,所以我国也应该如此。我的观点是某某国如此,我国未必就应该如此。比较的前提是应该有可比性。对于教育而言,这个可比性就是教育所依赖生存的社会文化土壤,例如文化传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离开这些可比性,单纯的数字比较毫无意义。只能造成橘生淮北的笑话。

2、中职仍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主力军。我认为若从培养所谓的中等技术人才而论,中职早已名存实亡。因为对大多数中职学校而言,早已都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了。

那么,我为何赞同普职比的刚性红线不能轻易动摇呢?理由如下:

1、我国出现的“普高热”,并非是受教育者真实禀赋和意愿的表达。之所以要设计不同的学校类型,并非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先天禀赋。尊重孩子的先天禀赋,并给予他们根据自己的禀赋选择学校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但有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必须确保孩子意愿的真实表达。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兴起的所谓“普高热”,大多是社会和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是一种扭曲的表达。如果不考虑这个实际,那种借口“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从而放开普职比,无疑是幼稚的。其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一些并没有学术天分的孩子去接受完全不适合他的教育,从而给他带来终生的痛苦。

2、我国以升学教育为主导的高中,并不具备放开普职比的条件。上边已经提到,之所以要设计不同的学校类型,并非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先天禀赋。从世界上看,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智力基础,有两种制度安排,一种是欧洲的双轨制,一种是美国的综合中学。如果我国要放开普职比,普通高中就必须像美国的综合中学那样进行多样化的课程改革。那种认为职业教育层次已经上移,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必要存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所谓的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学生多样化的智力需求。明显的证据就是,美国作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虽然没有中等职业学校,但它的高中则是多样化的。不考虑到这个实际,盲目放开普职比,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我国“宽出”的教育文化环境,不适宜放开普职比。普通高中是为有学术天分的学生设计的,职业学校为有技术天分的学生设计的。如果在理想的状态,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天赋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可正像前边提到那样,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外,还有教育自身的缺陷。如果普通教育能够实行“严进严出”,那么,不适合读普高的就会知难而退,可是,事实上我们的普通高中实行的却是“严进宽出”,只要入了学校门,就不会拿不到毕业证。而有些民办学校,为了追逐利益,更是实行的“宽进宽出”。因此,教育无法靠自身的机制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流。坚守普职比1:1的红线,实际上是政府在替学校“顶雷”。这是我国独特的国情文化所致。

当然, 从长期看,我是赞同取消普职比红线的。因为给予受教育者自由选择的权利,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和理想。可是,鉴于上述理由,我们离彻底实现这个原则和理想,可能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

因此,我们还得 继续维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国策。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文章来源:公众号 那年的大学

作者:孟景舟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