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协商民主之音 谱职教改革之乐
——河南省政协首次月协商座谈会聚焦深化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是非常阳光的教育事业,更是基础性、战略性的民生工程。”5月29日,河南省政协首次召开月协商座谈会,围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型人才”议题进行协商座谈。
今年,河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48.3万人,与2013年的51.4万人相比,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2013届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7万人。也就是说,今年河南仍然有55.3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继去年的“最难就业季”后,人们将这个夏天称为“更难就业季”。
如此迫在眉睫的就业形势何以缓解?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要求河南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上下功夫,使职业教育能够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这为河南这个教育大省指明了出路,逶迤前行的职业教育期待着更多“阳光雨露”。
会前:切实吃透情况
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共同确定了8个协商议题。这次月协商座谈会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议题,是经过反复研究并报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同意确定的。省委、省政府对这次座谈会高度重视,分管副省长徐济超、王艳玲均到会听取意见。会议由省政协主席叶冬松主持。
协商议题确定后,5月7日至9日,靳绥东、龚立群两位副主席带领委员和专家学者,先后赴济源、新乡、郑州有关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并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为这次座谈会做了充分准备。
“自2008年实施职教攻坚五年计划以来,河南省职教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阶段性的职教发展成果。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00余所,在校生236.5万。”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概括说明了河南省职教的发展情况。
“尽管职业培训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技能劳动者的供需矛盾,但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省人社厅厅长杨盛道坦言,目前河南省高技能人才138.77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26.16%,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对此,与会人员也深有同感,“加快实施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会上:充分协商交流
秉持着“鼓励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鼓励不同意见在协商过程中交流”的“两鼓励”原则,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政协委员、有关院校校长及专家学者,与党政部门负责人深入探讨,就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做法、成效进行交流,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得到省教育厅、人社厅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尽管近年来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硕果满枝,但外部封闭、横向脱节、纵向终结的职教体系所暴露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委员们一致认为,“应积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特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说:“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应用技术类办学道路,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道路。”李中哲委员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高等教育相结合,联合举办应用技术学院模式,为职业中专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叶冬松主席随即表示,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黄淮学院成功的示范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在李敏常委看来,“初中—高中—大学”这种独木桥式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家长和学生大多只认定高考是“正途”,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杨雪琴委员建议,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引领社会摒弃职业教育就是“低档次”的陈旧教育观念。“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丁心娥委员说。
“可以借鉴浙江的做法,试行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入学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的招生制度改革。”刘合行委员说道。高强委员则建议今后中职生参加大学本科的录取考试时,应当以“70%中专技术分+30%中专文化分”这样的方式来计算成绩,以使更多的中职生能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王艳玲对省政协的首次月协商座谈会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认真研究吸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抓好落实,大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