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深入推进和东丽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批被征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就业的需求程度日益增加。要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就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而提高就业能力,关键要靠培训。与直接给予补贴、岗位相比,培训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根本性举措。实施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促和谐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几年来,东丽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许多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与新形势的契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讨改进,现将调研情况及一些分析思考综述如下。
东丽区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情况
据统计,本区现有户籍人口34.69万人,劳动年龄段(男16—60岁,女16-50岁)人口为17.25万人,其中农村户籍劳动力11.86万人,占全区劳动力总人口的68.75%。
从总体看,东丽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少。全区有83.4%的适龄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仅占6.6%。经就业训练中心培训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的职工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28%,其中培训中级工仅437人,经培训取得高级技工资格的更是仅有6名。
从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农业就业。城市化建设使得我区农业由过去一家一户的粗放型农业,变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园吸纳农民就业,让部分农民由靠农业生产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的农业产业工人。农业就业人群绝大多数是“4050”人员。农业就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民的流动性,工作时间呈季节性,比较灵活,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季节工。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半工半农兼业就业。农村劳动力中约15%的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半工半农的兼业,他们有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的没有固定工作岗位,部分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生产,包括绿化工等社会公益岗位、企业及其它临时工等。
工业就业。这是我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按就业地域划分有区内就业和区外就业两种。这类农村劳动力一是在就近工业产业园区企业和村镇企业就业为主,比重达60%以上,主要是20-40岁的劳动力。一般在电子、服装、机械加工及化工企业工作,从事简单操作;二是区外就业,主要是在占地的市级功能区企业和相邻区县企业就业,少部分人员在外省市或出国就业。工作相对稳定,有固定工资收入。
服务业就业。服务业岗位正逐步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如保安、保洁、营业员、服务员、公益性岗位等。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16至60岁的农村劳动力中,实现非农就业(指从事相对稳定的工作、有固定工资性收入的群体)的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75.87%;农业就业的约占总劳力的5.08%;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即没有固定工作、兼业的农民)的约占总劳力的8.86%;属于未就业状态的约占10.19%。
农村劳动力就业所面临的形势及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叠加,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特别是存在高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低素质劳动者供大于求的现象。一方面,企业急需高级蓝领,如高级磨工、钳工、铣工等,但目前求职人员中具有这些专业技能的寥寥无几;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大量操作人员由于苦脏累和待遇偏低而无人问津。由于就业观导致就业趋向,就业趋向引导培训,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近几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加以解决:
一是农民的学习意识较为淡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教育需求不如预期的大,一部分人不愿意参加培训,有的则是无所谓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精力不够。就目前街道就业、培训需求登记情况来看,有85%的农村劳动力已在二、三产中就业,认为没有过多的精力参加培训;在15%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弱病残者,很难组织培训。第二,畏难情绪重。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11.86万人,其中“3545”人员7.4万人,占总数的62%,由于文化层次等因素,常年不重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现在年龄一大,对学习就更存在了畏难心理。如新立街开设的营养配餐班,开班培训时有86人参加学习,到要考试鉴定时,马上就有打“退堂鼓”的,只来了62人,缺考24人。第三,动力不足。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员前来创业、就业,从而使本地农民依靠占地费、房租收入,就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对参加培训、考证书、找工作的吸引力不强;已务工的,参不参加培训工资一个样,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因此缺乏培训的动力。第四,对接困难。部分农民参加培训后实现不了就业,或是在就业岗位上发挥作用不明显,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参训的积极性。
二是培训内容针对性还不够强,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仅以2012年为例,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032人,技能培训工种居前四位为是保安、月嫂、保洁和营养配餐,人数达3910人,占总培训数的48.6%;中级工培训382人,占总培训数的4.7%;创业培训337人,占总培训数的4%。另外,在技能工种设置上有提升空间的吊车、叉车、天车、电气焊、电工人数为1525人,占总培训数的19%;培训后可直接就业的定向培训1502人,占总培训数的18%。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我们的培训项目过于集中,范围不够广;多为短期培训,技术含量不高;培训人员以初级为主,对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还不够,培训层次不高;提升培训的层面相对较窄,与当前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参加创业培训的意识不强。
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按照“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的总体要求和滨海新区、东丽区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针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不高,二、三产业劳动技能不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低的情况,要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构建新型培训格局。对全区培训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构建以公办培训机构为主导,整合市级和区属职能部门培训优势;以民办培训机构为辅助,发挥其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补充作用。形成由区培训中心牵头,以街分中心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培训体系。
二是完善培训平台建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着力抓好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暨天津市就业训练中心东丽分中心建设,完善培训、实训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多工种、高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两后生”采取先学历教育、后技能资格培训的“双证”办学模式,搞好联合办学,使受训学员毕业时既能拿到学历证又能取得职业资格证。要不断扩大中级以上技能等级培训力度,主动与具有高级以上等级培训资质部门合作。
三是做好市场调研,实现培训就业无缝对接。根据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深入驻区企业,特别是大项目、大企业调研了解,并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愿望,研究确定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实训模式,采取先定向后培训、先培训后定向和边培训边定向的意向培训以及先培训、后实训、再就业一体化培训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培训与就业的充分对接。
四是进一步注重实效,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走“教育同市场接轨,培训同市场挂钩”的新路子。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要适应农民转移就业的现实需要,多实践操作,少空谈说教,确保受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快速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学员分散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短期技能培训与长期职业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就业指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
五是完善校企合作形式,建立产学结合机制。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这一形式,实施校企、校校优质资源紧密合作办学。使教育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建,优势互补,在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效益、拓展服务企业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一平台还可使基地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经常互通情况和交流就业信息。由此可了解市场需要何种职业人才,应当培养怎样的职业人才,以及哪些企业需要这些职业人才,从而使招生、培训、就业形成良性的循环,为技能培训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六是进一步加强培训与就业衔接。培训后就业率高低是培训工作成败的主要标准,因此我们抓培训就要提高培训与就业的衔接度。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前瞻性预测分析,及时、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为培训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信息。其次,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各自的条件,设立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动就业的联系。第三,要加强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的协作,积极扩大订单、定向和委托等多种培训就业相联系的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效果和最终就业率。第四,要做好深化后续服务文章。在推介劳动力就业的同时,要维护好劳动者的权益,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同时注重跟踪服务,抓好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服务。(区人力社保局供稿)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