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出不穷的受骗案例,提醒我们过去的网络安全教育还存在漏洞。因此,不妨利用线上教学的契机,帮助孩子们补好互联网安全教育课,引导他们尽快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媒体报道,近日有多名学生遭遇网络骗局,福建晋江一女生不仅被骗光了压岁钱,还刷走父亲16万多元;湖南长沙一名12岁女孩因上网课时“走错群”,4小时发出2万元红包;山东潍坊一名10岁男孩在听网课、写完作业后,拿父母手机偷玩游戏,前后充值2万余元……
目前,大部分地区大中小学校仍未开学,仍在通过网课等形式实施“停课不停学”。疫情防控期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是对互联网技术便利性的充分利用,但在实际过程中,诸如网络骗局等风险也不容忽视。早在2月17日,针对线上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教育部网站就发布了预警,提醒家长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开展线上学习的同时,对借此名义收取相关费用的行为,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没想到的是,尽管有各种预警和提醒,各地也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还是有不少学生和家长中招。一些诈骗分子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家长监管疏忽、青少年防骗意识不强的漏洞浑水摸鱼,不仅给部分家长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干扰了线上教学秩序。
防不胜防的网络骗局,提醒学校、教师和家长要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各类微信群、QQ群等的管理,落实群主管理责任,通过严格核实所有成员身份,严格落实实名制度,严格入群批准验证,杜绝陌生人随意入群等方式,将可能的风险排除在外。另一方面要对青少年做好针对性的防骗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意识和防范能力。比如,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不要盲目点击不知来源的链接以防进入钓鱼网站,不要给身份不明的人转账,等等。
家长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居家学习期间,孩子不管是用手机听课、做作业,还是玩游戏、看直播,说到底都是在家长眼皮底下进行。家长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网络安全素养。其次是不能当甩手掌柜,要主动投入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当好引导员和监督员,避免孩子以学习为名沉迷网络游戏、直播,并陷入网络骗局中。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技术措施,如给手机银行账号设置安全性更高的密码、给大额资金转出设限等,也都非常有必要。媒体报道的被骗案例中,有孩子动辄转出几万、十几万元,显然就与家长的资金账户不设防有密切关系。
别说是社会经验不丰富的青少年,就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成年人,有时候也可能陷入网络骗局。对于“00后”一代来说,网络是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基本工具和平台。防范网络骗局、保护好财产、信息等安全,无疑是互联网生活的必修课。层出不穷的受骗案例,提醒我们过去的网络安全教育还存在漏洞。因此,不妨利用线上教学的契机,帮助孩子们补好互联网安全教育课,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消费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这既是帮助青少年立足当下,防范线上学习中出现的各类骗局的需要,更是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生活、工作中各类网络安全风险的需要。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