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 苏州农业职技学院让农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苏州农业职技学院让农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013-12-20 14: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编    阅读:56次    我要评论

[导读]今年7月,江苏省苏州市多地农村发生鸡头米大批死亡事件,农民急需农技专家提供个性化技术指导,但结果很难如愿。这背后,日益凸显的是现行农技服务体系与农民现实需求脱节的矛盾,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为突破这一瓶颈,苏南地区唯一的“农”字高校——苏州..

   今年7月,江苏省苏州市多地农村发生鸡头米大批死亡事件,农民急需农技专家提供个性化技术指导,但结果很难如愿。这背后,日益凸显的是现行农技服务体系与农民现实需求脱节的矛盾,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为突破这一瓶颈,苏南地区唯一的“农”字高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培育现代职业农民,让农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日前,记者走进苏农,一探究竟。

  搞农业不仅是体力活儿

  今年9月,苏农迎来了45名“特殊”的学生,他们都是来自太仓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过自主报名、专业笔试和面试等层层筛选,最终进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太仓班”。“我们家就有农场,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把家庭农场做大、做强。”不少学生这样说。

  在院长李振陆眼中,这样的学生难能可贵。目前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毕业生大多不愿意留在农村基层工作是造成农业人才短缺的原因所在。“培养一批既熟悉当地环境,又懂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本地毕业生在当地工作十分必要”。

  当前,农业高职教育普遍采用“校企合作”或“政校企合作”等做法,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缺乏热情。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介绍,“太仓班”的学生都是自愿进入,他们更愿意回乡、留在农村。

  “农业就是下地干体力活儿”“学种田不如学管理,根本不用上大学”,这是现在不少学生对农业的认识。苏农意识到,要让学生喜欢上农业,首先要“纠正”学生的现代农业观。

  “通过实践,我觉得现代职业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而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多面手’,现在我们都很看好这个行业。”“太仓班”学生虞艳红说。

  双任课教师教“活”理论

  “两个班主任是‘太仓班’一大特色。”作为“太仓班”班主任之一的马国胜老师介绍。这是苏农和太仓市政府创新提出的“双主体”培养模式的产物。由双方各派出一名专业管理干部做班主任,共同管理,核心课程也均由分别具有产业背景和学院背景的“双任课教师”共同授课。

  “太仓班”学生小吴刚刚从农场实践回来,他正翻动手机中的照片,兴奋地跟朋友们聊起自己新认识的农作物品种和现代农场的高科技农具。“我们的学习不局限于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太仓基层农村、农业企业、合作农场都是我们的‘广义教室’。在实践中,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专业技能掌握得也更扎实”。

  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太仓班”还专门设置了“岗前专题培训”课程群和“顶岗实习”“农业生产与管理实习”“暑期生产与管理实习”等综合实践课程群。马国胜表示:“这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即可上岗’是‘政校生’共同的目标。”

  政策引导,把农业人才留下来

  本地培养、本地就业、本地长期发展是“太仓班”为学生规划的“康庄大道”,可是如何能留住人才呢?

  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孔婷婷表示,在招生之时,苏农和太仓市政府就与江苏省的教育、农业等部门积极沟通,为“太仓班”的学生提供各种支持:采用提前单独招生、定向选拔人才的特殊招考政策,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全部由太仓市政府资助,同时可享受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奖(助、贷)学金政策。

  “让学生留下来,待遇和发展是关键。”孔婷婷介绍,毕业生考核合格后直接统一调配至太仓基层农村、合作农场等从事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其间享受所在村(社区)定工干部副职待遇。太仓市农委工作人员表示,对太仓本地生源进行定培的初衷就是为了利用“地缘”优势留住人才,当地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都是吸引这些本土人才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农业发展有很强的地域性,即使是一个省,苏南、苏北的农作物种类、栽培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李振陆表示,通过这种“苏南定制”的地域定培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苏南农村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学校经过一段时间对“太仓班”的实践探索,将把这种模式在苏南地区甚至全省进行推广。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