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研究示范作用 提高职教吸引力
以真功夫打造教育教学能手
师资是强校之本,是改革创新之源,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自2012年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以来,始终把建设示范学校的过程作为打造示范性师资队伍的过程,以真功夫全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师德真正成为教师的能力核心,使职业技能真正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保证了学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帮教师真正理解教育,落实全员德育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而让教师真正理解教育,则是核心资源的核心。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首先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校从人才类型和教育类型的特点出发,把师德建设作为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首要工作,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程。针对刚进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对前途缺乏信心的状况,学校给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每个学生期望教师关注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的心理变得阳光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是学校所有老师认准的教育准则。他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精神世界里的“父母”、“兄长”、“朋友”。在老师对每名学生的充分尊重中,学校师生之间达到了以心换心的完美交融。
学校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工作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依法强化管理,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师德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通过树立学校教书、服务、管理三育人典型,学习教育界涌现出的一批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培育、激励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以强化师德管理考核为手段,将师德师风作为评师、评教的重要内容,通过管理严师德铸师魂,促进了全校爱生乐业、德教双馨良好教风的形成,造就了一支品格高尚、业务精良、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师德水平,注重以实效衡量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全员德育。近年,学校规模发展迅速,新教师增多。学校每年都举办“师德月”活动,通过“尊重差异”、“议教师的外在美”、“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做文明礼仪带头人”、“总结育人之经典”、“创职教名校,做名校之师”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让老教师言传身教,从而“让教师们学有榜样、做有标杆”。通过这样的“精神接力”,学校形成了敬业爱生的好传统。
几年间,学校教师先后有60余人次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市百名师德优秀教师”、“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市十佳模范班主任”,以及市、区级骨干教师等国家、市、区级称号。师德,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和育人的成果。
给教师成长规划和知识体系,提升职业素养
学校始终以建设工科技术型的、具有鲜明服务类特色的中职学校为目标,以专业集群建设为引领,科学制定师资队伍规划,以创新师资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在“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培养工科技术型服务人才的专业定位,紧密结合智能环保、电气控制、电子工程、轨道交通、现代园艺、法律事务等专业集群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重点,强化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互补,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营造了“事业激励人、感情温暖人、待遇支持人”的人才成长环境。
1.创新培养举措,全面提升能力
提供学习条件。坚持让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参与实战,提高技能”。积极争取行业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为教师搭建岗位实践平台。校本培训重内容,请专家系列讲座,理论培训,实践指导。境外培训重实效,带着专项任务出国培训,带着学习成果归国实践。
提供锻炼环境。让年轻教师做班主任,压担子做干部,使得一批年轻教师不断进步成长,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提倡课题研究重应用,着眼于基础性研究,学法、教法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激励教师自主学习。
提供展示舞台。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做一次主题班会,并进行交流评比。教师在交流展示中互相模仿、学习,共同提高,推动了教师自身内驱力的生发和强化。
提供成才机会。学校借朝阳区名师工程机遇,聘请资深专家帮助名师提炼教育教学,看准的苗子不怕荣誉集中,集中力量打造名师,倾全校之力创造名师成长环境。
2.加大培养力度,造就双师教师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多措施并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先后制定了双师教师认定及培养办法、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规定和职业资格取证培训计划等制度,引导支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对双师教师提供特殊补贴。采用“集中+分散”的方式安排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践,其间教师除享受企业的相关待遇外,学校还按照相同职称教师的平均岗位津贴进行补助,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其提供培训经费和学成奖励。通过培养和激励,专任教师中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已成为双师教师。
为了实现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从2012年开始,学校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和培训工程,制定了教职工学习进修管理规定等制度,明确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应具有硕士学位,专业课程教师须具备双师素质,通过报销费用、学成奖励等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参加专业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3.内培外引结合,优化师资结构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将招收新毕业的大学生、从企业引进实践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技术人员、引进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措施,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想构建一支名师队伍,引进入才是重要的,培养人才则更为重要。“费尽千辛万苦引进人才仅是走了建设师资队伍的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用好人才,要让人才真正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学校把兼职教师视作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将其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从行业、企业一线引进和聘请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深的专家、高级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通过建立兼职教师激励和培训机制,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稳定兼职教师队伍,构建一支与校内专任教师形成有效互补的、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4.悉心栽培教师,着眼未来规划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为了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制定了关于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若干管理规定,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激励青年教师奋发图强,立足岗位创业绩,全面提升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水平。一是明确了导师的条件和职责,从校内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校外优秀的兼职教师中遴选导师,实行青年教师与导师双向选择。二是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涵盖师德教育、教学技能、专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先选派他们深入企业顶岗实践,赴高校和高职院校师资基地研修、培训。
为了切实落实朝阳区“名师工程工作计划”,学校帮助每名教师制定自身成长的规划。以35岁为界限,要求教师填写学校统一格式的《教师成长手册》和《教师发展手册》。此外,学校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千万百计地为每个教师争取机会,让他们进入提高素质的快车道。只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学校都积极创造条件,不惜财力和物力满足教师们培训、进修的需求,为所有教师的发展提供增长才华的平台和制度保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有效整合力量,发挥团队合力
学校大力支持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努力聚集和发挥团队力量,提升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先后出台了专业带头人聘任办法、校级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等文件,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与管理机制,实施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聘任与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市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所组成的教学团队,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3年,学校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教学团队和现代园艺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教学团队被评为朝阳区专业创新团队。
现在,学校教师的素质普遍提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既有较高的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又能熟悉用人单位需求,与行业前沿保持紧密联系。教师按照岗位标准,探索与企业变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研究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模式,使学校的教育行为从被动变为主动,有效地保证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让教师能动、智慧地工作,创新教育科研
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教育智慧的获得,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所谓智慧,就是在不断的困惑中学习,在不断的反思中改善,在不断的变化中成熟。这就需要思考,并把思考和研究视为自己职业的固有内涵。学校教师都遵循这样一句话:“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我们不仅要用心,还要用智慧去工作,能动地对待每一天。”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很多人做了一辈子教师,重复的只是一种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自己没精打采,学生如坐针毡;自己身心疲乏,教学质量平平淡淡。因为他们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
学校提倡教育教学的研究,不仅是让老师改变习惯的思维轨道,而且要让教研开发教师的智慧,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智慧水平。刚开始提倡“研究”时,教师对科研课题的理解是,开题、研讨、调研、结题,太理论化、程序化,有的教师甚至对课题有排斥感。但学校对教师科研的理解别具一格:圈画得越小越好,研究方案越现实越好。学校不要求教师取得多么大的科研成果,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教育科研过程,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把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形成新的教学实际,更直接地靠拢教育目的。为此,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学校教科研奖励制度》。
老师们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着眼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研究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现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符合学生特点的评价模式。学校形成了“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专业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教科研群体化局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找到了提升自身价值的“抓手”,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者,成了教师的新追求。
十几年来,两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两年一册的论文专辑,记录着老师们的心得和感悟,凝聚着老师们生发于实践的教育智慧。“立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电工仪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中央空调智能化处理模拟试验设备研制方案”……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群体,立足于类型教育和课堂教学,用技能吸引、推进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全校的授课水平。
“职业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少的不是重视、不是规划、不是资金,而是清晰的思路、执着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落实。学校的各种措施,不新奇,但扎实;不抢眼,但持续。”这是很多来校参观学习者的赞叹。(刘淑珍)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