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北斗计划”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四)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地处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永利铔厂”所在地,区域内分布着国家化学工业园区、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扬子巴斯夫公司等众多大型化学工业公司和各类新能源、新材料合资企业。因此,学校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何切实履行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如何推动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如何推动学校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一直是南京化院人在努力思索和实践的命题。2011年末,学校在深入领会《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走出科研工作“校园思维”的羁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和激活学校“人才、平台、项目”科研三要素的活力,增强技术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学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学校树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架子观”,实施“科研北斗计划”,构建“凝方向—构平台—育团队—强科管—促转化”的科研工作路径,开展“团队培育”、“平台构建”与“成果转化”三大工程,分层次优化建设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了科技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科研平台支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心,切实提升了学校的科技社会服务水平,探索出一条协同创新、激励有效、企业满意、成果显著的科技创新模式。
产业导向,“架子观”驱动,创新科技工作思路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同区域企业科技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研架子观”的理念,即紧紧围绕产业需求,从科研要素、合作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系统谋划学校的科研框架;定位于应用性研究及成果转化方面,充分调动科研团队的能动性,利用人才、资源的集群优势进行专利申请、横向科研项目的申请与技术开发等工作,充实摆放科研成果的“书架”。学校在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能够产出产品并可置于市场的“货架”,构建支撑人才培养工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架”,力求成为为企业提供急需科技服务和技术难题攻关的“担架”,并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国家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引导高校与产业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发展这一契机,依照“科研架子观”的理念,结合自身资源的特色优势、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实施“科研北斗计划”,紧紧抓住人才、平台、项目科研工作的三个要素,明晰“人才是核心、平台是支撑、项目是载体”这三者的关系,实施团队培育工程、平台构建工程和成果转化工程,沿着“凝方向—构平台—育团队—强科管—促转化”的科研工作路径,开拓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凝方向”即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基于自身科技创新资源和原有的基础,凝练出学校的科研方向,聚焦科研目标主攻方向,形成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特色优势;“构平台”即加大资源投入,构建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创建省级以上的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研究所等高层次科研平台,优化整合现有的研发平台,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平台,构建“省—市—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并且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优势;“育团队”即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引进、共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强化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建设,激活科研工作中“人”这个最活跃的要素,以团队建设促进平台的建设和项目的研发,突破围绕项目开展科研工作的传统思路,避免项目结项后团队解散与平台闲置的现象;“强科管”即创新科研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优化科研服务工作,保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转化”即在开展应用研究和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强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实实在在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科研北斗计划”分为团队培育工程、平台构建工程与成果转化工程三大工程,三期建设的专项投入共600余万元,其中70%以上用于科研平台硬件资源的优化提升建设。经过三大工程的实施,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工作得到迅猛的发展,三年来,学校发表核心论文300余篇、获专利授权400余项、项目转让100余项,社会服务到账资金3628万元,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1.15亿元,并培育了一批以省级科技领军人才、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为标志的科技骨干,升级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路径,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有效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凝练方向,培育团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专业特色,确定了以化工产业为主导,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服务对象群。基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和南京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每个专业系部(含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凝练出1~2个科研重点方向,并组建相应的科研创新团队,准确定位学院的科研发展方向,实现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先进科研投入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科研团队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科研团队为核心的人才、平台与项目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学校共凝练出先进功能化合物,工业催化技术,氨基模塑料技术,化工环保技术,流体密封与测控技术,化工产业文化等6大重点科研方向。
2012年学校开始实施“科研北斗计划”首期“团队培育工程”时,不但对自身的科研人力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自身的科研资源状况,而且走访了南京化工园区、江苏省多家大型化工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开拓性地以“企业工作站”、“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科技镇长团”等多种形式贴近行业企业,以获取企业技术需求,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
学校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上,以科研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骨干, 以外聘技术专家为支撑,利用SMART方法制定团队培养建设目标,激发团队创新潜能。围绕团队发展需要,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柔性用人机制,使各类各地的优秀人才能够为我所用。通过整合区域企业和同类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优选新建9个“科研北斗”团队,作为学校科研创新的先导团队,从制度设计和经费保障上,支持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承担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促进校企合作的跨学科、多技术科研团队的合作。
2012年以来,“团队培育工程”实施成效显著,学校与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公司、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等大型石化企业和园区其他企业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合作研发企业项目18项,仅9个专业系部就实现“四技服务”到账经费超500万元的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05项,获专利授权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培养了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5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7人,南京“321”科技创新人才2人。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项,SCI、EI、CA等收录论文30余篇,学校也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的荣誉称号。
整合资源,优化平台,夯实科研创新基础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调研需求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省级科技创业园和省级大学科技园的政产学研用载体优势,发挥前期建设的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和产学研实训基地的作用,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优化科研平台的资源配置,提升平台资源效能,构建了“省—市—校”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科研创新资源的集聚度和转化能力,为科研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撑。
“平台构建工程”以提升“科研北斗”创新平台的软硬件资源为重点,立足全省创新资源分布,围绕学校科研需要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跟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同外部创新载体的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从科研平台建设的开始就让外部资源介入,以提高科研平台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了促进平台建设的多项措施和实施办法,引导学院科研平台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建立动态的多元化科研合作机制,促进科研平台的投入与建设、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以学校科研创新平台为核心,省内外创新载体相协同,开放式、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经过三年的建设,在省级科技创业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仅有的一个拥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科技创业园两个省级特色科研平台的高职院校。当地政府一次性投入200万元建设分析测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磁共振靶向显像剂工程实验室,成功获批为“江苏省磁共振靶向显像剂工程实验室”,学校的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工程中心,被江苏省环保部门认定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等,有效提升了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
目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有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1个,院级创新平台16个,并在企业内建设了9个专家教授工作室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形成了“省—市—校”三级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了校地企合作建设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管理,注重转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成果转化工程”从科研创新项目的源头抓起,着眼于科技研发的全过程管理,强化成果转化工作,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研发的实用性,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一方面,学校从制度创新着手,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实现科研管理规范化,从重视科研项目的新颖性转变为新颖性和应用性并重,从重视科研立项转变为立项与过程管理并重,从重视科研结题的学术指标转变为学术指标与成果转化度并重。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启动PDCA质量管理环,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强调新颖性和应用性并重,要求申报项目必须来源于真实的企业需求,能够切实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突出基于产业导向来开展科研;过程中强调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外部资源整合程度,突出协同创新;结题环节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和产业化,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另一方面以科技创业园为载体,推动研究成果产品化、实验方法工厂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类企业工作站、专家教授工作室等多种合作方式,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教师申报发明专利,注重成果专利化,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技术核心专利。开展各类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培训,提升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完善专利转化激励机制,关注技术核心专利与国际专利(PCT)申请,不断激活学校的科研创新活力。
为此,学校新出台了5个科研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应用性研究和技术联合攻关,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校级科研项目中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比例,而且也增强了对科研创新成果和技术产品开发项目进行成果转化的资助力度,有效推动了学校科研人员开展市场导向下的、有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工作。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科研北斗计划”,有效提升和激活了“人才、项目、平台”三大科研要素,通过系统梳理校内外科研创新资源和社会需求,凝练学校科研方向,聚焦科研工作;依据科研资源需求,构建科研创新平台,完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依托平台建设目标培养科研团队,形成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研北斗计划”的实施,较好地营造了学校的科研氛围,促进教师科研自觉性的形成,增强了教师的科研创新动力,强化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张小军 晏自翔 赵美惠)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