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 释放人才红利 助跑应用大学改革发展升级

释放人才红利 助跑应用大学改革发展升级

2014-05-14 13:4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采编    阅读:25次    我要评论

[导读]——重庆科技学院人才强校战略纪实学校灵湖风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地方行业本科院校走应用型发展之路的关键之所在。 2004-2014,是重庆科技学院本科办学史上的第一个十年; 这是一个呼唤人才又造就人才的十年; 这是..

——重庆科技学院人才强校战略纪实





 


学校灵湖风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地方行业本科院校走应用型发展之路的关键之所在。

    2004-2014,是重庆科技学院本科办学史上的第一个十年;

    这是一个呼唤人才又造就人才的十年;

    这是一个培育人才又成就人才的十年;

    2004年,教师510人,博士7人,教授30人……

    2014年,教师1100人,博士231人,教授150人,院士2人……

    在十年的本科办学历程中,重庆科技学院完成了合校、升本、新校区建设的第一战略发展期的三大任务,强力推进第二战略发展期“314”总体部署,这都得益于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居高谋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及时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名师队伍作为学校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铸就了学校发展的坚厚基石。经过十年的建设,人才队伍红利的不断释放正推动学校向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

    十年来,学校党委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指导方针,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总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重科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战略引领 规划先行

    顶层设计人才队伍

    发展之基,在于人才;强校之本,在于人才。学校党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头等大事加以推进。合校之初,百业待举。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特点,学校在全面分析人才总量、结构、素质、环境等现状的基础上,及时把人才队伍建设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与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一起,共同支撑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

    围绕建成合格本科,实现第一战略期目标,学校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基础建设,及时出台了《重庆科技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提出了教师总量达到10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100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接近100名的“三个一”目标,并推进实施了“卓越学者计划”“科苑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团队培育计划”“能力提升计划”等“五大计划”。到2010年合格评估时,教师的数量和结构全部达标,2010年底“三个一”目标全面实现。

    2011年,在学校第一战略发展期向第二战略发展期转换的关键时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314”的发展总思路,明确将“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造就名师”作为实现“学生培养高质量、学科建设显特色、产学研合作上水平”三大目标的重大举措,将“合力造就名师”作为第二战略发展期的五大任务之一,把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聚焦到教师能力和名师造就上。及时提出了统筹教学、管理和后勤三支队伍的建设,启动实施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工程、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党政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目前,学校《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大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机制创新 政策聚力

    强力打造人才队伍

    体制机制创新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动力。重庆科技学院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落后观念、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了“引得进、稳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为了“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拔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学校以“一高两特三形式、一德两化三能力”为载体,大力实施名师造就工程,创新机制,用活政策,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高水平师资引进上,学校坚持以省部级以上高级专家为重点,以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为依托,以直接引进、柔性引进、兼职特聘为形式,全力提升人才队伍档次。目前,学校已经柔性引进石油学科、材料学科院士各一人,正在积极引进安全学科的一名院士。钱煦、钟正明、周守为在内的多位国内外知名院士、长江学者近200人被聘为学校的客座或特聘教授,为学科专业建设把脉导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高水平师资培养上,学校坚持以德为先育师风,以提高教师的博士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为重点,全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爱党、爱国、爱校、爱生”、“我的中国梦”、“做有梦想有追求的重科人”、“最美教师”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方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强化师德考核。以政策激励广大教师提升学历,目前教师中博士由合校之初的7人已经增加到231人,另有70余人在读。学校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深造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派30-40人出国深造,共计投入近3000万元,先期出国深造回校人员很多已经成长为技术骨干。学校通过导师制、助教制、赛课制、选课制、资助制、团队制、现场实践制等多项举措全力提升教师的三大能力。

    环境完善 氛围营造

    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学校发展每一项新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学校改革每一个新突破,离不开广大教师。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既离不开工作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也离不开浓厚的学术氛围、温馨的生活居住条件等文化软环境。十年来,学校党委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前所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前所未有,努力营造敬业爱生,立业修能,兴业求精的浓厚氛围,广大教师善于奉献思创业,求实奋进敢创新,追求卓越善创优。

    在营造重才敬才校园环境中正确看待人才、尊重各类人才。学校坚持人尽可用的理念,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点为学校做贡献,形成了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在营造识才用才工作环境中力推人才的成长,学校始终将关心人才的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识人之智、容人之量、成人之德,鼓励创新,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十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经费投入超过9000万元。

    在营造引才聚才政策环境中,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重视开发本地人才,又加大引智引才力度,让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人才工程见到实效。学校出台人才政策、制定人才工作措施无一不体现出服务人才发展,无一不有利于人才干事、干成事。

    在营造优才留才生活环境中,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民生问题,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让各类人才更加体面、更加舒心。

    通过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总布局,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合力造就名师,大力弘扬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勇于创新、阳光进取的教师精神,人才红利正逐步显现。学校提前一年获得了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取得了重庆市本科教学成果奖和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双重突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获批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获重庆市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新突破。获批成为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成为重庆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合校之初科研经费不到500万元,2012年首次突破亿元,同时实现市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估专家誉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发展得最好最快的高校之一。

    风华十年 聚力前行

    全面升级人才队伍

    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发展形势下,错过任何一个发展的机遇,便意味着落后于人。开创学校第二个战略期科学发展新局面、描绘学生培养高质量、学科建设显特色、产学研合作上水平的新画卷,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创新思维和务实作风扎实推动人才工作。

    2014年1月,学校召开了合校升本10年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再次吹响了人才强校的号角。会议明确了“调结构、强能力、打造领军人物”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出台和修订了《重庆科技学院关于加强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合力造就名师的意见》、《重庆科技学院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重庆科技学院编制核定及岗位结构优化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重庆科技学院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奖励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管理办法》等7个文件。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将大力实施“11121”工程,即每个学科力争一名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每年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国内外短期深造、选派200名教师参加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和100名教师参加英语应用能力培训。为重庆科技学院聚力前行,全面升级人才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学校强。坚定应用型发展道路,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承载着重庆科技学院全体教职工的美好愿景。重庆科技学院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三位一体发展总布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力量,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实现学校第二战略发展期的各项目标、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