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进行机床线路实训。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
●株洲地处湖南东部,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人口405万,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2700亿元
●株洲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6所,全日制在校生近10万人
●株洲组建了11个职业教育集团对接全市重点产业,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教学链、产业链
引 言
在新中国的工业版图上,湖南株洲,是无法绕过的存在。
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建市60余年,株洲缔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180多项第一。中国南车、株冶集团、南方航空等重量级大型企业,在株洲诞生、发展、壮大。
在新中国的职教版图上,株洲,同样是引人注目的存在。
对职业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一座工业之城的辉煌背后,常常有着一个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株洲是中南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6所,包括6所高职院校,30所中职、技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10万人,每年毕业学生近3万人,为当地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株洲,职教、产业,与城市水乳交融、共生共存。
水乳交融、共生共存,意味着一名学生走出职业学校的教室,就能进入企业生产车间“无缝”衔接上岗;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兴衰和职业教育的起伏同频共振、律动相仿;意味着城市发展与教育改革共生共长共荣。
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这一命题,意味着要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打通与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它考问的,是老牌工业城市,是既有教育体系。
面对这一时代命题,株洲通过实践探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城教融合。
我们的故事,从清水塘讲起。
在株洲,没有人不知道清水塘。对清水塘,株洲人又爱,又“恨”。
爱的是,作为在全国名气响当当的老工业区,清水塘奠定了株洲城市发展的基础。巅峰时,清水塘工业区集聚近200家企业。几十年来,清水塘工业区累计纳税480多亿元,高峰时年产值有300亿元,是株洲名副其实的“金矿”。
“恨”的是,当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袭来,清水塘工业区难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化工、冶炼等重工业为主的清水塘,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留下污染严重的顽疾。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难以维系。
面对抉择,株洲毫不犹豫: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对清水塘进行搬迁改造。改造后的老工业区,将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新经济区。
城市在转型,老工业区在转型。
株洲职教人,听到了催人奋进的鼙鼓声。
大手笔筑起职教科技园
再次走进株洲经济开发区的职教城,记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8年前,记者曾实地查看正在建设中的职教城。彼时,职教城绝大部分园区,还只是纸面上的规划,放眼望去,零星几栋教学楼点缀在大片的荒地上。
如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已是一座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职教城——占地13.9平方公里,目前已投资120亿元,并经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
园内集聚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拥有专职教师4500多名,其中国家教学名师、技能大师50多名,在校学生8万余人,校园全部实现生态化、数字化、人文化、两型化。
高校科技园并不鲜见,但如此大规模的职教科技园却很罕见。为何株洲如此大手笔?
职教科技园副主任钟立军一语道破:“进入新世纪后,株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已赶不上株洲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所有关心职业教育的人,都心急如焚”!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艳,对那时的困境记忆犹新。
湖南化工职院的两个老校区位于株洲老城区,每个校区面积不足百亩,校舍破旧不堪。刘艳还记得,有些外省学生满怀期望来学校报到,但拉着行李在校园走了一圈后,立马掉头走了。
2014年,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搬入职教科技园。新校区占地573亩,全部是现代化的教学楼,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硬件设施的变化让学校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招生年年火爆,再也没有出现学生被破败的校园吓走的情景。
湖南化工职院的过往和现在,是株洲诸多职业院校的一个缩影。
曾经,资源分散、教学规模偏小、专业布局不合理、实训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发展空间,是株洲职业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所有弊端加在一起,最终的后果是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无法满足城市转型和企业升级的需要。
这一缺口有多大?
近年来,确立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后,株洲抢抓机遇,实施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等重大战略。经测算分析,每年需要培养、培训的中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在10万人次以上。
破题,势在必行。
株洲市教育局局长吴安浩介绍,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职教科技园的决策,将其列入全市十大基础工程、四大百亿工程,对口配套株洲重点打造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
职教科技园的建立,让制约株洲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狭小、一校多址等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更重要的是,各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逐步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好办学生态。比如,园区内建设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站场、微软IT学院、机器人焊接、化工、汽车等30多个实训基地,对各院校师生开放。
共享,是职教科技园的一大特色。园区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培训中心、技术孵化中心、公共实训中心、云计算中心以及零创空间、青创空间、众创空间等双创阵地,并设立10多个创新奖励基金,从机制上激发各院校师生创新创业热情。
同时,园区鼓励各职业院校利用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优势,引企入校,兴办教学工厂、教学公司,目前已有来自服装、陶瓷、化工等行业的多家企业,将生产线、设计室、产品展示厅搬进园区,企业和各院校共建创新中心、技术攻关小组100多个,一批成果应用到生产中。
“我们的初心是,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企合作创新,打造中部职业教育创新之都。”钟立军说,随着签约学校的陆续建成和入驻,到2020年,职教科技园将拥有10万—12万名学历教育学生,参与各类培训的人数达10万,成为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专业设置覆盖城市所有重点产业
纵观历史,在株洲发展的关键节点,职业教育从未缺席。
1951年,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创立,成为湖南第一所技工学校;1956年,株洲铁路机械学校(现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成立;1958年,湖南省化学工业学校(现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创建……
职业院校的建立发展,为株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株洲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得到了职业院校的强力回应。
作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服饰相关专业是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的优势专业。与之相对应,株洲是华南的服饰生产和集散重镇。尤其是芦淞区,聚集了数千家服饰加工企业,其服饰市场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和国家级物流中心。
然而,巨大的规模背后,却是株洲人心中难言的痛。以株洲产量最高的女裤为例,尽管全国每4条女裤就有一条产自株洲,然而至今没有发展出一个叫得响的服装品牌。
前些年株洲提出,要实现服饰产业破千亿。“服饰产业要实现‘千亿梦’,打响品牌是必经之路,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做贴牌了!”那段时间,从政府到企业、媒体,人人都在呼吁,株洲的服饰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
要做响品牌,就要有能做品牌的人。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应时而动,他们在培养方案中加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从技能工向设计师转变。
“我们办学一度遭了不少非议。有人说,你们就是一个中职学校,学生会做衣服就可以了,还硬要把他们培养成设计师,你们行吗?”校长严建国回忆。
对此,株洲市职工大学(工业学校)师生不为所动。他们一步步做起,一年年成长。如今每逢岁末年初,学校都会举办一场毕业生设计作品的时装盛宴。学生根据主题自选面料、自主设计、缝制,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每人设计4~6套高级定制服。踏实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的技能飞速进步,学生周晓兰更是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制作与设计赛中摘得一等奖。
如今,该校坚持依托行业、对接产业,紧紧围绕株洲服饰产业群,已形成了以服装为主打特色品牌,相关专业围绕其发展建设的专业体系。
“株洲的千亿服饰梦,我们一定会作出贡献!”严建国信心满满。
依靠主动对接城市产业闯出名堂的,还有湖南职教界响当当的“黑马”——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这所原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从中专升为高职不到10年,就跻身湖南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名单,一时令人惊叹。
秘诀何在?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说了8个字:“瞄准产业,精准发力”。
曾经,该校与很多地方的职业院校一样,专业设置大而全,追求规模,不注重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然而,随着生源的萎缩,学校办学渐渐陷入困境。
怎么办?经过苦苦思索,学校领导班子将目光投向株洲的产业脉动。
彼时的株洲,正在寻求汽车产业的突破。2009年,北汽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株洲,学校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与北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先后完成3次大的专业整合和系部调整,砍掉不合时宜的老旧专业,围绕汽车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做文章,甚至改校名以显改革决心。
校企双方共同投入1100万元,建设北汽BEST项目基地,5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3000多人,满足了北汽株洲生产基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至2016年底,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已与100多家企业合作,上海通用、宝马、福特、大众、特斯拉、沃尔沃等10多家国内外车企在学校建立合作基地。
经过调整优化,学校6个专业系中,4个系以开办汽车专业和培养汽车人才为主,培育了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汽车营销与服务、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三大汽车特色专业群,建起面向汽车前、后市场,覆盖汽车中、高端技术岗位人才需求的专业布局。学校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占到六成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大多留在本地、本省,为当地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观的人才队伍。
经过10年发展,如今,株洲已初步形成从设计研发,到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再到产业服务的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向千亿规模发起冲击。这背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功不可没。
应时而动,应势而为。
截至2018年,株洲职业院校已形成对接株洲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陶瓷和服饰等十大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对重点产业、特色产业的全覆盖。
筑巢引凤“不惜一切代价”
不到半年时间,有3位院士在株洲开设了两个院士工作站——2017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签约,在学校成立工作站;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刘友梅、丁荣军两位院士又领衔组建了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士工作站。
在高职院校建院士工作站,全国并不多见,更是在湖南省开了风气之先。
资源、资源、资源!
近年来,随着投入不断加大,在整体实现硬件升级后,株洲职教对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渴求愈发强烈。
决定围绕汽车产业办学后,为顺利实现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人才资源,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全校动员,提出“以用心、诚心、恒心推进校企合作”。
“那时候天冷哦,为了见到企业负责人,我们在北京冬天的寒风中等候三四个小时,甚至多次上门后还坐冷板凳,但为了引进企业的教学资源,再难我们也得往前走。”该校车辆工程学院院长李治国说。
凭借这样的诚心,学校请来中国汽车维修领域、汽车营销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顶级专家来校任职,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类教指委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分委会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尹万建也来校担任汽车专业群带头人。
“有些事,不是凭钱就能干成的!”邓志革说。
株洲下属醴陵市,有着“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花炮之都”的美誉。陶瓷、烟花两大支柱产业绵延千年、生生不息,既是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更是当地百姓的“金饭碗”。
这里,一所学校赫赫有名——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仅仅8年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办学举步维艰、招生困难、负债累累、社会评价极差的学校。8年后,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4200人,设备总值达4300余万元,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首批卓越中职学校。
变化从何而来?校长徐峰指出关键词——“资源”。
“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引进教育资源!”近几年,学校聘请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华汉、黄小玲,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醴陵瓷艺堂艺术总监黄永平,湖南省烟花工艺大师、环球烟花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骅等一大批企业能工巧匠,他们既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将他们请进校门,极大地充实了学校师资力量。
同时,学校积极引企入校。在学校实训大楼,融“产学研”于一体的红玉红瓷陶瓷研究中心、御品坊瓷业有限公司等一字排开,它们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也是学生双创的“试验田”。
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育人质量。该校学生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部分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抢订一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本地就业率达91%。
株洲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晓芳介绍,“十三五”以来,株洲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三年攻坚计划,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零距离培养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迄今已重点建设10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10个职业院校教师流动工作站、8个基本覆盖产业全链条的特色专业群。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