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参加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前李克强总理到会与代表们合影留念,并发表了即席讲话,谈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大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三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强。三个方面层次清晰,第一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算是最基础的需求;第二是讲教书育人,不能一味强调技能,也是教育的重要功能;第三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很难化解目前面临的困难,打破已形成的教育格局。
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面临大量就业缺口,常规的学历教育每年积累了大量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实际知识技能上难以满足需求,而职业教育近年来又成为明显短板,也难以适应发展与变化。据上海代表介绍,总体上看,职业技能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工资待遇上绝不亚于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且不愁就业,但家长们显然希望孩子去复旦,而不会选择技工学校。根据民政部的代表谈到的家政服务方面的信息,北京每月一万元薪酬的月嫂供不应求,全国养老保障方面的职业技能人员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1/10。
供需方面的矛盾,背后反映的是体制、文化、政策、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总理讲的要通过改革解决问题。但制定改革政策也要把好脉,对症下药,否则未必能见成效。某位省领导介绍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政府要制定好规划,对职业教育起到引领、支持作用。我听后感到这种举措与现实问题未必能有效对接。政府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将着力点用在何处,需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该放开的就松手,将重点放在制定政策、制定规则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通过机制设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市场提供必要的环境和信息,这或许更有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有位代表发言时强调国企应带头办职业教育,承担责任,不能推给民营企业。这也反映出了一种计划经济的思考判断,企业是否应该办职业教育,还是要看市场需求,民营企业做有做的道理,国企不愿意做也有其苦衷。若真是市场能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公平的政策环境下,我看用不着规定谁该做,谁该负责,自有人愿意投资兴办。同组讨论时就听到一位来自云南省民营职业教育系统的代表发言,他们自筹资金办职业教育,由小到大已发展了15年,在校生达到2.4万名,自负盈亏,教育部经过评估,已承认其毕业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每年参与大学统一招生。
有的省就不乐观了,职业教育层次很低,招不到学生,每年在高考落榜生里去挑,被称为“非零分录取”。这种情况下,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又从何谈起?
如何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对现实中的问题做细致调研分析,在体制、政策上认真研判,通过实践探索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之路。记得不久前读到过吴敬琏先生讲的一段话,他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困难,但是农民工、保姆就业很容易,而且现在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工资比农民工、保姆都要低。这说明我们的生产结构有问题……相比现在强调就业数量,更应重视就业质量。”
生产结构确实存在问题,但另一方面,教育结构、人才结构同样存在相应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也不可能形成优质、合理的生产结构,需要政府、教育工作者、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