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学以致用
2020-03-24 14:27:38 |
稳就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在武汉考察时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援企、稳岗、扩就业等工作,强化‘六稳’举措,统筹抓好春耕生产、农民就业增收等工作,坚决抓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
往年的3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高峰期。但疫情突发导致企业经营压力变大,招聘需求下滑,众多高校毕业生求职受阻。今年毕业生面临着怎样的就业压力?有序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各地各高校就业服务又该如何跟上步伐,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毕业生吃下定心丸?光明智库邀请专家学者为您解析。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 何文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 冯喜良
1.校招受限,应届生求职须化被动为主动
同济大学一位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公众号上了解近期毕业生“空中宣讲会”的时间安排。新华社发
光明智库: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应对缓招、减招的双重压力?
冯喜良:春季招聘历来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关键时期,但疫情突发导致了整个市场招聘需求下滑,线下的招聘活动停止,众多高校毕业生求职受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第一,国家及各地政府管理部门积极加强政策推动是做好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基础。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支持企业发展、扩大基层就业、鼓励参军入伍、扩大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网上招聘等一系列组合性措施,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第二,就业服务是落实各项宏观政策、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要更加精准提供指导服务,以“一人一策”等方式加强个性化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找准职业定位,合理调整预期;同时,及时为毕业生纾解求职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就业困难学生重点关注。第三,毕业生及其家庭应保持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和务实有效的求职行动,充分认识到疫情特殊时期的求职困难,依据现实状况和个人特点,及时调整就业预期目标,相互鼓励、共克时艰。第四,用人单位也应根据生产情况尽力扩大和稳定招聘规模,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共同支持应届生求职就业。
郑功成:今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年,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就业群体中的主体。除了适当延滞毕业生的就业时间、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之外,还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首先,应加快发展养老、健康、育儿和各种生活服务业,通过补齐产业短板释放就业岗位。其次,应让社区成为新的重要就业渠道。这次疫情既表明了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也暴露了社区发展滞后的困境,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型组织与服务业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借此可以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并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牢靠的基石。
何文炯:建议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招聘大学毕业生,劳动就业部门改进和加强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继续发挥就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健全就业信息储备,加强与民间就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及时准确地把就业信息推送给劳动者个人和有关用人单位,增强就业信息服务的精准度。此外,应允许大学生适当推迟毕业时间,并通过特别专项资金给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发放一定生活补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各高校还应允许本校有特殊困难的部分应届毕业生适当延迟离校,继续在学生宿舍留宿以方便求职就业。
2.“用工荒”“就业难”加剧 多措并举缓解结构性矛盾
光明智库:疫情对企业带来哪些挑战,又给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影响?鼓励企业校招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郑功成:如何在抗疫期间做好防疫与复工两手抓、在疫情过后尽快化解其对就业的不利影响,确保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是一项紧迫且艰巨的任务。概括而言,当前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需要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有:第一,企业停工停产导致成本提升、收益锐减,尽管国家采取了减税降费等措施,但其发展后劲会受到抑制,进而对稳就业目标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并为其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二,跨界生产、经营等新变化使得原有就业格局受到一定影响,如何让劳动者适应这种变化并确保就业增长目标顺利实现,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促进与指导方案。第三,疫情期间的数字经济、网上销售快速扩张,疫情过后能否稳健发展,需要及时做好评估并有相应的稳定性政策激励。第四,除规模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面临就业困难外,欠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将面临更多困难,导致较发达地区“用工荒”、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受限等问题并存。
何文炯: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将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工薪收入和职工福利水平。复工复产过程中,就业工作需要抓住四个关键:增加总量、改善结构、鼓励用工、清除障碍。一是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的总量。同时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增设公益性岗位。二是给予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三是加快发展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鼓励年轻人创业,鼓励大学生、转业复员军人和各行各业转岗人员到社会服务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四是在适当降低税负、降低社会保险费等各种费用的同时,适度限制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解雇行为,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五是针对目前劳动力供求的地区差异这一现实,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清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顺利地进入东部沿海地区就业。
冯喜良:这段时间内,部分行业停工,企业发展减缓、经济增长减速,对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挑战。第一,疫情对稳定现有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政府宏观政策的积极支持是应对就业挑战的重要基础,通过稳定经济增长、支持企业发展等措施推进就业稳定。第二,疫情期间正值企业新一轮招聘员工的黄金季节,使新增就业规模难以增长,给整体就业工作带来影响。企业应从大局出发,充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尽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共同克服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疫情对行业、地区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加剧了就业工作中裁员和缺工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只有政府、企业以及劳动者积极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化解疫情对就业工作的不利影响。
3.统筹协调,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
光明智库:各地企业推出了哪些就业服务来保障求职者多渠道灵活就业,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郑功成:综观近期一些做法,如下经验值得推广:一是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借助互联网及多种信息平台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对接就业与用工需求,在重大疫情情形下具有显著优势。二是政府主导对口协作和接送劳动者。三是创新特殊时期的短期用工制,“共享员工”的方式是疫情隔离条件下的一种创新就业形式,是疫情期间尽快复产复工的有效应急对策。四是有序引导就地就近就业,吸纳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就业。
冯喜良:针对招工难、用工荒的现实问题,各地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了多种多样、积极有效的灵活用工措施。例如,由于业务量扩大导致员工不足的盒马鲜生“跨界租赁”疫情时期歇业餐饮公司的待业员工,即是一种“季节性”灵活用工模式。此外,相近业务企业之间、生产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相同区域企业之间等均可根据业务状况灵活“租赁员工”。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也可以根据业务繁忙程度,灵活调整用工状态,如把相同工作的人员分为A、B两组,交替进行工作,既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又避免了疫情期间人员的高密度集聚和相互交叉。
何文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用人单位复工过程中,劳动者可能面临着“出门难、行路难、进门难”。对此,各地区、各部门要统一认识、统筹协调,社会保险部门应当允许失业保险基金进一步扩大支付范围,将企业用于接回外地职工前来复工的包车、专列、包机等费用,以及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动就业部门为此支付的合理交通服务费用,部分纳入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使失业保险发挥更大的作用。
4.新职业逆风生长,求职者要善于抓住机遇
光明智库:疫情将促使哪些岗位成为就业热门?毕业生求职时应做好哪些准备?
冯喜良:疫情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长期和短期之分。受到正面长期影响的行业,由于疫情期间的快速发展,将会催生和促进新的职业岗位和热门就业领域的出现。可以预见,线上教育培训、直播、远程医疗、快递等利用新技术进行线上信息服务和物资流通的相关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其相对应的相关职业,如线上讲师、线上教育组织策划师、线上技术支持人员、线上调查员、专业快递员、机器人配送管理员、无人机操作师等职业岗位和领域,疫情结束之后将会进一步发展。对毕业生自身而言,应更加关注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应对新岗位的要求。首先,提高自身利用新技术的能力。新岗位大多以新技术为基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技能必不可少。其次,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任何岗位都需要员工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理念,只有做精做细才能做出特色;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做好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郑功成:新冠疫情期间,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产业,为保持社会安定、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肯定,数字或信息消费将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消费方向,新的数字经济将借此契机得到更大发展。从毕业生就业的视角出发,除已经形成规模的在线公务外,在线教育、在线阅读、在线游览、在线医疗服务、在线咨询、在线娱乐、在线调查、在线投资、在线会议、手游以及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等或将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新业态,这些新业态有市场需求,也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因此,从国家层面出发,需要认真考虑将这些新业态纳入就业政策体系并完善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的相关政策,增加相应的教育投入与专业建设,还需要建设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通道以及更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如加快5G发展步伐,助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使劳动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何文炯:疫情之后,线上产业将会有更快的发展。线上产业将更受创业者青睐。不过,线下产业的需求具有刚性,线上产业发展须以线下产业发展为基础,因此线下产业还是要得到重视。当然,毕业生需要注意到这一趋势,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新的就业领域和新的就业方式。各级劳动就业部门需要有意识地支持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注重劳动者和各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和相关技能的培训。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美莹、陈鹏、张云、王斯敏、蒋新军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4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