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上学的时候,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丝毫提不起劲去学习,就算是逼迫自己认真听讲,效率也是非常低。我一直以为,只要我上班了,我就完全摆脱厌学情绪了,没想到,好吧,入了职场还有厌职情绪。
我虽然一直被别人称为“打了鸡血的人”,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是时时刻刻电量满满,我也经常不想去上班、不想去健身、不想出门。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丝毫把控不了,只好宣称我被“大姨妈”了。
第一次看到《你充满电了吗》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要翻阅看看。这本由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超人气作者汤姆·拉思写的著作,里面提供了21个技巧,可以让人迅速充电、随时满血复活。虽说这本书罗列了21个技巧,但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3大招。
一、不要依托于外界电源,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充电
汤姆·拉思提出,“意义”二字大于一切,即驱动人们进行有意义工作的是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想想看,你现在之所以做着这份工作,是因为它提供给你的薪资和福利还是因为你真的喜欢?
这世界上总是有比金钱更高的使命,你必须知道你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你才会热衷去行动,也不容易倦怠。但我们往往说起“意义”,总觉得它很渺茫、很遥远,但如果你没试着去寻找,你怎么知道它遥不可及?
意义从不会自己找上门,需要你自己去创造。在工作生活中创造意义并不需要你制定一个如何改变世界的大计划。它应该是一个更切实际的,和你最在乎的人相关的计划。现在,问问自己,你目前的工作或是扮演的角色为什么存在?比如护士的职业是为了照顾病人,让病人得以康复。在大多数情况下,工作的存在是因为它能帮助他人或是让整个流程更有效率,而这就是我们需要重新发觉的。很显然,为他人创造意义比追求自己的快乐更重要。
当我们得到上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们就要时刻记住那些能激励我们工作的故事,或是借助能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的一张照片或是一句话来提醒自己。但同时记得,忙碌并不等于有意义,别混淆了忙碌与意义的分界线。
二、用微小的行动,换取大的改变
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不太允许我们过度任性,我们不可能喊着寻求意义就抛下工作、家庭,一个人背包洋洋洒洒走全球了。寻求意义、让自己每天精力满满,不一定要依靠大的刺激,微小的行动就可以,这些行动往往很普通,并不需要你花大价钱购买。
例如,我们可以用盆栽、艺术品或是我们所爱的人的照片装饰办公桌,让我们每天8小时过得不那么枯燥。据研究表明,仅仅是精心布置办公桌就能让人的生产力增加32%。当然还有出门前和伴侣进行一次暖心的互动,在同事的办公桌边停下美言几句,在天气好时外出散步,和最好的朋友通个电话……更多微小却能带来美好的事情,等着你去发现。
三、找寻自身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
《你充满电了吗》提到,如果你把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努力做好所有事上,那么你就扼杀了将某件事做到出色的机会。很多时候,将力量集中到你的优势上,效果会更好。这个让我想到时间管理领域著名的“二八法则”,我们在自己擅长领域投入的每一个小时,都将产生翻倍的成果,而用于修补自己劣势的每一个小时,就像是用来和地心引力作对。关键是要找到能为你带来80%成效的20%的事情是什么。
回想下你的教育经历和职业生涯,找出那些给予过你正能量,令你废寝忘食的事情。仔细想想你那些时候具体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接着,看看你能不能把这些因素带到你现在的工作里,并想出一件你明天可以花更多时间,愉快、自如地去做的事情。
找寻学习/工作的意义、发现更多微小却美好的行动、把握自身优势,这3大招说来简单实际上却有着不一般的魔力。尝试去做做看,它会让你的状态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