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孩子为何会“厌学”呢?笔者总结孩子厌学的五大成因,与大家共同思考。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造成。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
1、家庭教育缺失。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不少家庭都是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养育,而老人又无力管教好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了一身的“坏毛病”,例如娇生惯养、不服管教,再如贪玩成性、迷恋游戏,还有好吃懒做、无礼无畏。这些“坏毛病”导致孩子根本无心学习,无所谓厌学,压根就不爱学习。
2、家庭教育不当。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有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是“放养式”,也就是基本娇生惯养、不管不问,任孩子自然成长;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常常导致孩子任性妄为,自以为是。二是“棍棒式”,也就是家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错误理念,通过打、骂孩子,严加苛责;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孩子“规矩多大胆多大”,逆反成性。两种错误家教方式都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角度:
首先是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市场经济在带来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和功利思想;社会上这种错误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孩子人生“三观”的形成,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其次是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高效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社会负能量得以快速传递扩散;其中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散播就是一大社会隐忧,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但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方式,而且也带来了思想解放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糟粕;这严重增加了孩子成长中的困惑,缺乏一定辨识能力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由放纵自我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产生厌学情绪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学校教育的迷茫所导致。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教育方式方法的混乱所致。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缺乏经验,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了很多弯路;后来全面倒向西方,模仿别人现成的经验,“拿来”生搬硬套。结果自然是不尽人意!
第二、教师“师德”素养下降所致。自由思想和功利主义泛滥,导致不少教师人心思动,追逐所谓的“知识变现”,致使师德水平与修养严重下滑;结果必然是学生和家长的怨声载道!
第三、学校教育固有的劣势所致。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复杂,老师良莠不齐,学生千奇百怪,教书育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真实关切;结果出现学优生、学差生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自身成长问题所致。具体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谈:
从生理上来说,孩子的个性生成主要来自于遗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孩子气质和性格的形成有70%遗传自父母。也就是说,孩子的个性如何,家长不必去怨天怨地了,主要地来自于你们自己,这正应了那句老俗语“根不正,秧不正,结个葫芦歪巴腚”!
从心理上来说,孩子的内心强弱主要受环境影响。当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孩子内心的强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所处环境的优劣,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好坏。换句话来说,家庭、家教、家风的状况,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
有偿辅导盛行是导致孩子厌学的最直接原因。
有偿辅导是教育产业化的一大产物。原来的有偿辅导只是作为贫困大学生自我助学的一种出路;后来被某些教育机构发现商机,有偿辅导遂成燎原之形势;再后来在职教师参与进来,展开和教育机构竞争、合作、苟合,进一步成铺天盖地之局面,大有超越公办教育取而代之势;最后国家“出手”,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辅导,整治社会办学机构不法有偿辅导行为。
有偿辅导中的“超前教育”拔苗助长,违背了教育基本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是导致许多孩子厌学的直接“元凶”。这里面,既有办学机构为追逐商业利润的推波助澜与不择手段,又有参与有偿辅导在职教师为追求高收入的丧尽师德与天良,也有家长为追求急功近利的盲目与无知。
总而言之,有偿辅导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大危害,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大“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