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找学校

孩子厌学与家长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来看看下面这些做法,做为家长的是不是把孩子推向了厌学的边缘:

1、什么都帮他做了。

这不仅包括平时给孩子做手工、收拾书包、叠被洗袜子,还包括:孩子遇到不会的题,问,家长一边训斥一边直接告诉答案。孩子很少体验过,自己付出辛苦、使劲想、尝试各种做法、查找教材或辅导书,最终自己搞明白的乐趣。家长包办,就是告诉他,这就是要完成任务好交差。
2、孩子问问题,家长从来没有好态度,都是一通训斥羞辱:
这么简单的都不会!上课干嘛了!什么都问我,我烦不烦啊!你爸什么都不管……孩子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不是情绪垃圾和攻击。每次他问问题,都是你了解他的思路,然后提供帮助,让他有实质提高的机会。
3、对孩子的问题、错误,总是上纲上线,直接转成态度问题:
你不上进、不努力,你凡事都这样,永远都会这样,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以后怎么办……从一道题,直接引发宿命论。
这是典型的悲观者思维模式:你凡事、永远都如此,就是如此的人。也许,家长自己小时候就这样被叨叨的。这必须清除、转变。否则,影响学习是小事,影响孩子思维模式,是一辈子的事。
这样做,通常是家长先入为主,没有真的了解到孩子的问题和错误的真正原因。我们要虚心点,降低到他的高度,去耐心搞清楚究竟在发生什么,然后才能找对办法不能“管教上脑”,顿失理智。
4、用学习来惩罚。
惩罚,必然包含了暴力、羞辱、专权、控制等等。没人喜欢被惩罚。学习,是酷刑吗?把学习和惩罚挂钩,谁能喜欢学习?
比如,用多做口算题来惩罚,希望能让孩子做题抓紧。做法和期望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不是你越罚他,他必然就越懂得要抓紧,这是大人的逻辑。(大人也会,你越罚、责备我,我越对着干。因为你带着情绪,我在防御自尊受损)对孩子来说,惩罚没有让他学会理性评估,反倒让他觉得任务更多,无望。他要看到希望才会抓紧。

另外,运算能力只是数学的一部分,每天做点,保持“运算肌肉”,足矣。孩子还没机会品味到数学的乐趣,就已经倒了胃口讨厌数学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强调,家长要在谈论学习时,随时记得正确的动机。当孩子也以端正的动机去理解学习任务,他为了提高而做,不是为应付任务,他就更不容易拖延。

5、总是横向比较,永远拿孩子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比得孩子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长大后无论多么优秀,都感到不自信,比不上别人,过于依赖外界评价,不挣来足够的好评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放松享受……那么,此刻就不要这样去比较。
6、给孩子过多评价,不停地批评,或者过多的不实的夸奖。
孩子做点什么,都要说教点评一番。其实,好坏,孩子自己有体会。重在对事情具体做法给反馈。太多的夸奖批评,搞得孩子畏手畏脚,做什么都怕被评论。

想让孩子不畏难,就是严格遵循:

 调整任务难度,保持在挑战区内(稍微努力、外界帮助,能做到);

遇到困难、错误,给启发、线索,提供需要的一点点帮助,就是给个方向,让他自己去付出努力,最终一定保证他自己做成。

 然后回顾,总结策略,提高自我效能感。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常常同时有成就感、自豪感发生,感觉自己很棒,那么他的大脑会记住这一点,下次会主动寻找这事。大脑被奖赏驱动
相反,如果每次遇到问题,都伴有糟糕的事件和情绪发生,他下次必然本能地躲避这事。他会下意识地找借口来避免这事:我没学过,这个不考,别人也不会,忘了……
家长的一次做法,不会就让孩子变得厌学、畏难,或是坚毅、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他的先天性格、外界环境等。但如果家长长期重复某种做法,必然会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成绩只是冰山表面看得见的一小块,冰山下面的更多内容,思维模式、信念、动机,自律还是他律、坚持还是放弃等等,会在他未来的人生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赶紧回复一个吧,可以获得积分噢!
本贴共有0个回复,点击率23回到『厌学』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