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那么,如何让孩子自己感觉好呢?
这就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在家长课堂中,这也是个工具,叫“纠正之前先连接”;当孩子感受到跟我们密切的关系和情感连接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他们才会有安全感去勇于做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在他们生命中,在不断学习、探索和成长的过程里,我们父母会永远在那里,永远支持着他们;当孩子们感受到这种连接时,就会非常愿意配合和合作;因此,在使用启发式提问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认可孩子们的感受,来与他们进行连接。
举例:
孩子回到家,看上去没精打采,特别沮丧,有时还会抱怨学校,这个时候,父母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不要去打断他们,这样孩子会真实地感受到:哦,我被听到了;然后我们再去认可孩子所说的话,以及他们的感受。
如果孩子跟你说:“我讨厌学校,我在学校没有好朋友。我的老师也讨厌我。她简直太坏了。”不论孩子怎么抱怨,抱怨什么,我们都要这样说:“听起来确实是不容易啊。你听上去挺伤心呢,能多跟我说说这件事吗?”
仅仅问这个问题,就会鼓励到孩子,孩子就会打开心门,与你分享。
我们也可以分享一个自己上学时的童年往事,来跟孩子进行连接。可能是一段对我们来说非常挣扎的上学经历,也可能是一个关于如何渡过上学难关的故事。只要让孩子们知道你曾经与他们有类似的经历,就可以和他们连接,可以和他们感同身受了。当我们能够去认同孩子的感受,与他们连接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启发式提问了。
当我们使用启发式提问时,需要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孩子做出的决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孩子的行为,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决定;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意识去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但却用行动向我们证明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能多跟我说一说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或者:“我能做些什么来让你感觉更好、并且支持到你呢?”一定要记住,在问这些这些问题时,是因为你真的、真的对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
比如孩子不喜欢上学时,我们可以这样问孩子:“告诉我你为什么讨厌学校?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他可能会给出各种理由,可能跟老师有关,可能跟作业有关,可能是与朋友有关;也有可能呢,是因为去学校的时间太早,或者在学校待的时间太长了,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继续这样问:“这让你有什么感觉?或者你讨厌学校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要问得这么精确呢?因为如果只是问他“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孩子们可能会回答说:“我不知道。”如果你用更准确的问题来问他:“好吧,你能告诉我你不喜欢或不愿意上学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吗?”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更容易让孩子回答呢?
一旦了解了这两个原因,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案。而这个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会非常愿意配合与合作;为什么呢?因为之前已经通过认可他们的感受,跟他们建立了连接,现在问他们启发式的问题,就会让他们感受到鼓励的力量,愿意去和我们分享。
分析完这些,我们再来想想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
也许是觉得老师太严格了。。。。。。
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真正认可孩子的感受,去理解他经历了什么,帮助他通过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对于那位严厉的老师,哪些可能的困扰问题,并不一定需要找出真正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仅仅是做到孩子与家长彼此之间的连接和理解就已经足够了。
孩子正在经历的每一个挑战,都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机会;每一个挑战,都会教给孩子我们希望他们发展出来的各种品质和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