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快手上有很多为了给孩子辅导功课被逼疯的家长们,就连高高在上的明星们也不例外,还记得小岳岳被自家孩子快逼疯的那段视频,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居高不下,身旁的家长们谈起来也是一脸苦逼、深有同感。
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中常说一句话,作业是给家长布置的,兴趣班是给家长上的,书是给家长读的。
从幼儿园到高中,许多曾经学过的知识因为不常用已经忘记了,新课标增加的内容没学过,学校新推的计算或者背书的方法也不懂,还有什么沙画、陶艺、烘焙……只要孩子需要,家长们就都陪着孩子统统学起来。家长们为孩子的学习绞尽脑汁、身心疲惫,在跟孩子的交流中的语气、表情和动作不免会表达出“你给我连这道题都不会做”、“你给我连这篇课文都没背下”、“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了你,你给我干了什么”……
再来说说孩子,大多数孩子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读书”这个词语,是家长强硬灌输到脑海中的,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个好成绩。在孩子理解这个词语之前,仿佛被下指标、下任务一样,被家长提出来,并强硬的要求孩子执行,而且执行的标准是语数外生化史地科科优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戴着“我是为你好”的大帽子,实际像在培养一个完美的机器人。在孩子看来,可不是读书是为家长读的吗!
因此如何才能转变孩子为父母读书的观念,正确get到读书的乐趣呢?
第一:少讲
绝大多数家长擅长跟孩子沟通的方式,就是给孩子讲道理,而且是那种一件小事上升到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如何,讲述自己当年的环境多么艰苦、经历了多少事情,上学有多不容易,听我的话就没错,将来就懂了。
扪心自问,不管是同学、老师还是领导,讲道理家长愿意听吗?年迈的父母如果唠叨几句大道理,会被家长们毫不留情地反击回去吧!孩子也一样,不爱听道理,只是被我们以还未长大这样的名义剥夺了说“不”的权利。再说了,父母和孩子经历的社会环境是完全不同的,父母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是适合孩子的。
道理,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刻理解、记入脑海的事物。家长要克制讲道理的欲望,就让孩子慢慢学习走路也未尝不好,待他们摔倒在地上时,告诉他们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如此即可。
第二:多问
家长常做的,常常是解答孩子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而不是向孩子提出问题。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层层包裹起来的百宝箱,不碰,永远打不开,问一问、摸一摸,不知道触到哪里的开关,就会打开一层,露出一些想象不到的宝物。
不光要问孩子问题,还要多问。问问题如同在孩子人生路上设置关卡,让孩子自己作答,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技能,找到答案!孩子的思路和心性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快速的发生变化,多问会启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孩子的目标感和成就感,激发孩子对学习、对新事物的爱好和兴趣。
不光要问孩子问题,还要问孩子的喜好。家长会问孩子你喜欢画画还是弹琴、喜欢跳舞还是唱歌,喜欢读诗还是背单词、喜欢算数还是听历史……然而,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懂什么,今喜欢这个明喜欢那个”无视了孩子的答案,语数外都得学好,兴趣班全都得报。要多问问孩子喜欢什么,从许多次的答案中判断出孩子真正的喜好,并正视这份喜好,爱读诗就多买几本诗集,爱弹琴就别报美术了。孩子又不是机器人,别把读书弄成孩子的“工作”了。
第三:多听
学校也是个小社会,各种各样的同学,和各种各样的老师。孩子也会有烦恼,两个同学打架了要不要劝劝,好朋友过生日要送什么礼物,同桌上课打扰自己要怎么委婉的说出来,有个同学偷拿了另外一个同学的铅笔要不要告诉老师,打扫卫生的时候有的同学偷懒不干活,英语老师太凶有点怕,语文老师讲课口音有点重……
不要觉得孩子为这么点事小题大做,也许家长觉得特别小的事情在孩子心里非常非常重要,能让他辗转反侧、心神不宁。孩子需要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只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而已,排解自己的思虑,理顺自己的思路,找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
其实,孩子特别简单,家长只要尽到“诱导”的责任就可以了,无论是长大还是成熟,都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学的好得到表扬,学的差老师提出批评,迟到溜课被教育,家长都应该管住自己的嘴,让孩子用心去体会,自己去承担做出的事情所带来的后果!除非是他与你讨论,你就参与,也一定不要采取居高临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