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学习压力大,对自己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恐慌和焦虑;
2.在学校家长等环境作用下,认为学习成绩高于一切,而忽略了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3.把高考和高校看得太重,忽略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4.外界的期望值和缺乏家人的理解。
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严肃教育,是和谐教育,是仁义教育,是道德教育。
在现代尤其是近年以前,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家庭的数理化的文化教育,中国人讲究的就是术业有专攻,这些理论的学习和技巧的侵染,理应留给专业的
老师来辅导。那么父母亲人起到了什么样的教育规范?是辅助,对于老师的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对于孩子教育无限的投入。
家庭教育灌输的是一种价值观,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和睦同学,然后就是好好学习。
越是中国传统的父母,越是重视教育,但是自己能力和认识有限,所以一切希望就寄托在老师和孩子身上。
记得二三十年前,虽然大家里很困难,但是只要孩子回家说老师让缴费,父母一定会第一时间凑钱,那时候不会怀疑孩子说谎,不会觉得老师吃回扣;
记得在上学之前,父母会对一起去学校的孩子说,到学校不要打架,你们要团结不要欺负别人,但是别人欺负你们那不行,你们得一起;
记得在老师叫家长,告知父母孩子的违反纪律或者欺负别人或者不好好学习,父母不会辩解,只会回家好好教育一下孩子,让知道什么是对是错的;
记得学生之间的不愉快,因为家长之间都基本都可以找关系认识,被欺负的家长会直接上门去找那一家人,不通过老师学校,讲道理的家长都会低头道歉赔笑,等着人家走了之后,
又是一顿教育;
棍棒教育并没有不好,体罚学生也并没有不好,只是把握这个原则就是让孩子知道对错,走正途。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但是棍棒下是一样的就是记忆深刻。严厉的师长没有
不好的,因为不谋私利的严肃严格就是最好的教育。曾经在一场聚会中,听见曾经的学习比较差的同学说起来,现在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最严厉,打自己最狠的老师,并一番感慨,现在才知道那是真的对自己好。
也听过一个成年人说,小时候被父亲捆起来打,打断了一条皮带,然后就是满满的回忆,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结果是完美的,无缘无故的体罚是错误,但为了教育孩子的是非观而采取的有伤无惨的棍棒,无不可也有效果。
曾经的父母的软弱和心疼,有个孩子从小不舍的打骂教育,等到初中高中,犹如混世魔王,逃课打架上网偷东西,威胁打骂自己的父母亲人,父母也打不动了,管不了。
教育就是为了教育,一切过程不重要,是结果。一味的强硬不行,一味的妥协也不行,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对于教育专家,只是一种自我的认知罢了,他们甚至还没有平常百姓知道的多,所谓权威都是纸上谈兵,所谓专家,只不过是机缘巧合的知识堆积,一种和平年代的职称罢了,现在的专家,权威不在,名利全收,姑妄听之罢了。
我听说,在芝加哥有一所高中,那儿的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成绩就会显示“暂未通过”。
我想,这真是个绝妙的做法,因为,如果你某门课的成绩不及格,你会想,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没有学到。但如果你的成绩是“暂未通过”,你会明白,学习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你还需逐步向前,争取未来。
“暂未通过”也让我联想起一件尤为重要的发生在我职业生涯初期的事情,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一个转折点。
当时,我想探究孩子是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因此,我让一些10岁大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于他们而言稍稍偏难的问题。
有一些孩子积极应对的方式让我感到震惊。他们会说,我喜欢挑战,或说,我希望能有收获。
这些孩子明白,他们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他们有我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但另一些孩子觉得面对这些难题是不幸的,宛如面对一场灾难。从他们的固定型思维角度来看,他们的才智受到了评判,导致他们失败了。他们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与败,
这些孩子们后面表现如何是怎样的呢?
在一项研究中,这些孩子的表现并不好,反而每况愈下。如果他们某次考试未通过,他们很可能会在下次考试中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但凡他们挂科了,他们就会找到那些考得还不如他们的孩子,以寻求自我安慰。
后续的研究陆续表明,他们会逃避困难。科学家们监测了学生们面对错误时的脑部活动图像。
如今我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大多数家长都会教育孩子专注眼前,而不是注重过程,家长们迷恋成绩,所以就培育了一些迷恋刷A的孩子们,使得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因为他们最远大的目标就是再拿一个A,心里所想的就是下一次考试,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会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自己。
是时候将“成长型思维模式”发扬光大了,让家长们知道,现在的成绩只是一时而短暂的荣誉,相比较孩子未来很长的人生道路,持续的努力和坚韧的性格才是最重要的。
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呢?
第一,有技巧地去表扬。
不要表扬孩子的天分或才智,而是要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进行表扬,他们的努力与策略,他们的专注、坚持与进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表扬。
对过程的表扬会塑造孩子的韧性。
第二,在过程中为孩子提供奖励。
最近,我们与来自华盛顿大学的游戏研究者合作制作了一款奖励过程的数学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们因他们的努力、策略与进步而受到奖励。
通常的数学游戏中,玩家只有在解得正确答案后才能得到奖励,但这个游戏奖励过程,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更加努力,想出更多的策略,身心更加投入,当遇到尤为困难的问题时,他们也展现了更为持久的韧劲。
我们发现,注重过程的思维模式,会赋予孩子们更多自信,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越发坚持不懈。
第三,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告诉学生们,每当他们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更强的连接,他们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这项研究中,没有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训练的学生,在这一困难的过渡阶段,成绩持续下滑,但那些受过该训练的学生,成绩强势反弹,卓有起色。
如今,我们已证实这一结论,通过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实例,尤其是那些在学业上挣扎的孩子。
第四,改变思维模式,实现教育上的平等。
在美国,有些特定区域的孩子总是在学业上处于下游,比如,内城区的孩子,或印第安人居留地里的孩子。长期以来这里的孩子都没什么起色,以致于很多人认为没的救了。
但是当教育家们将孩子的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时,教育平等实现了。
举几个例子吧。
1、纽约哈莱姆区的一所幼儿园的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国家水平测试(National Achievement Test)成绩飞跃到前百分之五。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在入学时甚至还不会握笔;
2、一年之内,远远落后的南布朗克斯区的四年级学生,其标准数学测试成绩攀升到纽约州所有四年级学生的第一名;
3、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某印第安人居留地的一所学校里的学生成绩从全区垫底到名列前茅,而这个区包括了西雅图市的富饶地段,印第安孩子战胜了「微软」孩子。
这些事情之所以实现了,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努力与困难的意义发生了改变。
在此之前,努力与困难让他们感觉自己很笨,让他们想放弃,但如今,正是努力与困难让他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得以形成新的连接,更强的连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最近,我收到一个13岁男孩的来信。
“亲爱的德韦克教授,我欣赏你的著作,因为它们都基于可靠的科学试验,因此,我决定将你的方法付诸实践。我更用功地学习,更用心地处好与家人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而在这些方面我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我才意识到,过去浪费了太多生命。”
让我们不要再浪费生命了,因为,既然我们知道孩子的能力可以增长,那么,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激发进步,并让这一切变得可能的地方,是每个孩子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