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孩子们学习进步的最大阻碍,一旦开始厌学,学校和家庭投入再多的精力,都于事无补,孩子本身也很痛苦。很糟糕的是,厌学越来越低龄化。
要想孩子爱上学习,我们必须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设计教学模式。
厌学可以说是孩子学习上最大的障碍,不管孩子是不是聪明,有没有好老师,家长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不管孩子拥有多好的教育资源,只有遇到“厌学”,一切努力都白费,学习的效果真的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了。所以,一说起厌学,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头皮发紧。
01厌学是最大的学习阻碍
孩子笨点咱们还可以多学几遍;没有好老师我们可以上网课,找好老师的私课;家里资源一般,孩子自己努力也能看到效果。但是,一旦孩子开始厌学,每天“上学如上坟”!就算看着孩子坐在书桌前,拿着书,或者听着课,其实还是在神游四海,只要一沾上学习这件事,整个人立即变成“行尸走肉”,没有什么比厌学更影响学习效果的了,厌学一旦发生,就算家长、老师、学生本人投入了再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真的连一个响都听不到,甚至越来越差。
厌学也是孩子自我发展的瓶颈,尤其现在这样一个重视终身学习的时代,厌恶学习会非常影响孩子后面的发展,这种负面影响不仅发生在中小学,还会影响到大学,每年也有很多考上大学却休学、或劝退的学生,甚至影响孩子成年后的职业力。
02 厌学表现
厌学就是孩子在面对学习时,产生消极厌恶的情绪,行动上主动远离。具体有如下的行为表现:
逃学,烦老师: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今天头疼、明天发烧。对老师也是各种不满,老师这里不好,那里不对。更极端一点就直接逃学,哪怕在大街上游荡也比去学校好。
不愿意面对功课:做作业什么的最讨厌了,绝对的拖延症晚期,甚至能不写就不写。还有选择性失忆,一周前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什么视频都能给你说出来,可是一小时前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怎么都想不起来……
注意力不能集中:只要一进入学习环境,立马变成“顺风耳”和“千里眼”。外面落片叶子他都要关注一下。书本一打开,沟通表达能力瞬间达到峰值,别人说点什么闲话闲事,跟他没有丝毫关系,他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悟。
玩不够:世界那么大,好玩的事情那么多,包括尺子和橡皮,就是一根铅笔我也能转出72种不同的花样来。
聊“学习”伤感情:好歹我们父女母子一场,聊人生谈哲学都好,就是不要聊学习,谈学习真的很伤感情,让人很尴尬、很焦躁!哪怕我们讨论一下中美贸易战都可以,就是不要提学习。
怎么学,成绩都上不去:有些孩子看起来很努力,天天坐在这里苦学,但是成绩就是上不去,老师、家长、学生都很奇怪,这孩子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来?
03 爱学是天生的厌学是养成的
人天生自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为我们要在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那么必然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学习是我们的本能。而厌学是因为后天的经历让人有了一次次负面情绪体验,这些情绪累积在一起,造成了特别害怕学习这件事。没见过哪个孩子在学母语时厌学啊。很多打游戏的孩子,在一开始也是要学习游戏操作及规则的,怎么不厌学啊?所以,厌学的核心就是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
很可怕的是,很多孩子的厌学情绪早在学龄前开始的。学龄前教育非常重要,可以说早期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成为学霸还是学渣。学龄前教育做得好,会持续助力孩子将来的学习,但如果走偏了,厌学的阴霾也就弥漫开了。而且,现在厌学情绪发生的年纪越来越小,甚至很多上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表现出厌学倾向了,这个真的好可怕!
现在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开始学小学的课程,因为现在小学的压力就很大,孩子要提前做幼升小的准备。我本人不反对一些面临很大升学压力的孩子们早动手,但一定要注意课程设置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特点,不正确的教学模式就会让孩子开始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这里再次强调:并不是说不能让孩子为小学的学习做准备,而是千万不要把小学的教学模式用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这里说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教学方法上的,另一种是学习形式上的。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在这两点的表现和特点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模式上,给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方法要直观具象,更依赖于实物,并且需要多感官刺激孩子。而给学龄儿童的教学就可以抽象一些,用文字、数字、字母这种赋予意义的符号就可以完成;在学习形式上,学龄前儿童由于大脑不能完成有意识专注,所以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好听老师讲,而要用游戏及体验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
早期教育方法一定要符合年龄发展的特点
孩子在7岁前,大脑皮层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对于抽象概念很难理解,更别说熟练运用了。简单地说:你和他说1+1,他不一定会算,但是你先拿一个积木,再拿一个给他,他立马清楚,还会再拿一个说现在有三个了。有些读者读到这里会奇怪:两个积木和1+1=2有区别吗?这是天壤之别!我们来还原一下孩子的体验,题不难。
没有建立基础认知的学习是无意义的
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还有“建立各个学科的基础认知”,建立一个理解新知识的参照坐标,这会帮助他理解、学习新知识。这个坐标对日后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人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是不可能理解一个新知识的。相反,这个参照坐标建立得越大,越丰富,理解学习新知识就越快。
为什么说买彩票就都明白了,因为贴近我们的生活,依靠之前的经验马上就清楚了。对孩子而言也一样,要孩子了解人体消化系统,就要确保孩子之前对人体有一定的认知。“我吃下去的食物会被肚子里的小仙子接走,然后带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去”,“原来这个小仙子叫红细胞啊!”,“哦,食物是先到胃里,胃把食物弄得小小的,因为食物太大了小仙子拿不动。然后再给小肠,红细胞小仙子就是在这里接食物的。”学习最佳的状态就是参照坐标扩大的循环:根据坐标理解了新知识,学会得更多了,坐标再扩展一点。
而过早进入抽象概念的学习,就是让儿童在没有参照坐标的基础上学习,他们在学拼音、数学这些课程就和成人看上面的方程一样。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坐标就扩展得非常有限,因为又不理解又记不住。
真的是非常糟糕的学习体验!这两轮下来,孩子看到学习就很有压力,挫败感满满,更悲剧的是,这两轮还不是最糟糕的。如果说有些天资特别好的孩子,大脑发育比较快,这两轮还相对比较轻松地度过了,那么下面这件事就是让很多聪明孩子厌学的元凶了。
学习形式让学习等于枯燥乏味
因为学龄前儿童的专注力分配的特点,对他们而言,像小学生那样,正儿八经地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尤其那种老师在上面讲,要求学生在下面专心听的教学模式。或者,父母自己在家一板一眼地给孩子教,用一些和小学差不多类型的教材或练习题。看起来很像小学生,似乎提前适应了小学生活,其实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是和上刑差不多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感官全开,活泼好动,充满了用肢体去探索世界的欲望,让他坐在那里乖乖听课,就像是把猴子摁在那里打坐一样困难。就算小朋友很乖,强行坐好了,也是没有什么愉悦感的。这样下来,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在父母的逼迫下必须要做的一件极枯燥、极乏味的事情。
回忆一下我们上马列课时的状态,那是真的不想听。再加上如果孩子前两个方面并没有做好的准备,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成了:老师或家长在讲一些孩子似懂非懂的内容,小朋友脑子都是“这是什么?” “它和它怎么了?” “什么时候能结束?”然后,父母和老师还跟孩子们说:你们要爱上学习哦!将来你还要度过十二个这样的春秋!
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在学龄前就要让孩子一次次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比如让孩子在游戏中开发大脑,建立抽象和具象的关系等,所以“玩中学”是最应该发生在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方式。
04负面影响
当孩子经历完这样的三轮暴击伤害之后,孩子对学习的感受基本都是负面的了。
打击自信
因为听不懂,所以对学习没有信心,对自己可以学习好基本不抱希望。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之前有多少成功的经验,自己独立成功完成的事情越多,信心就越强,而信心越强,对事情的把控感就会越积极主动,事情的成功率就会越高。反之,人越没自信,就更愿意吸取那些消极负面的信息,自然事情也会往失败的方向发展。
错过最佳大脑开发时机
学习会阻碍大脑开发?真的!虽然学习本身是益智的,但是单一的学习方法,只能刺激大脑的特定区域发展,而非我们最希望的全脑开发。就拿数学来说,数学本来是最锻炼左脑的,即开发了计算、理解、分析判断、归纳演绎等能力,但是如果就是背乘法口诀,那其实刺激了右脑,还只开发了语言中枢,但是左脑的元神经却基本没有刺激到,连接也就建立的很有限。这样发展下去,理科学习越到后面越吃力,因为虽然看着投入大量精力在理科学习上,但其实都是记忆力在工作。到了不能光靠记忆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后力不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小学数学经常考满分,但是越往深学成绩越低的原因。
负面情绪
有这些经历的孩子们面对学习就一个感觉:学习等于辛苦的、枯燥乏味的、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性、又充满着挫败感的事情。而且,只要成绩不理想,还要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太伤自尊了!什么“享受学习的乐趣”绝对是句鬼话!为了父母,只能强迫自己去学习,但是真心不喜欢也不享受。
在这种一提学习就压力山大的心态下,说有学习的内动力,喜欢学习都是不可能达成的。那种真的特别喜欢学习的孩子,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体验了成就感、满足感、愉悦的感受,才会爱上学习。让人对一直带给自己负面体验的事物说爱,真的是不可能!
摧毁专注力
专注力分为两种: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靠意志力保持的努力,比如:看电视、玩游戏。有意注意(也叫选择性注意)是指人在众多的刺激中选择某种特定的事物,依靠意志力分配大量注意力在这件事上。比如:听课,和某人说话,看书等。学龄前儿童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性高,抑制力不佳。3-6岁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5-15分钟,7-10岁的孩子能持续20分钟左右,10-12岁大约是30分钟。
请问:大家在给学龄前儿童报班时,哪种课是只有5-15分钟的?就算我们在家给孩子上课,就学5-15分钟,父母们也会觉得这是在瞎闹呢,喝杯水都不止这个时间啊~ 所以我们一般给孩子的课程都会半小时起,这远远超出了孩子在这个发展阶段专注力的最大值。而长时间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就会损失孩子们的专注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说孩子一开始表现还可以,但是越到后面越差的原因。这也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专注力差所以学习效果不佳,上课就更枯燥了,上课觉得枯燥就更破坏专注力了。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次强调一下:不是不能给学龄前儿童打基础,提前接触一些知识,而是要注意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大脑发育特点。
1、 要保证孩子一直处于一个有趣、快乐、多感官刺激、轻松的教育环境中,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切记:一件事到底有没有意思,不是老师或家长去定义的,而是让身在其中的孩子去定义的。不要在孩子表示很枯燥时,还跟孩子说“多有意思啊”,那是你觉得,你觉得没用。如果孩子表示无趣,我们就要调整策略,更多加入游戏的元素。只有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他的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2、 让孩子在游戏和实践中打好基础,先建立自己的认知坐标,再扩大。坐标需要孩子一点点建立、扩大,一旦建立了足够大的认知坐标,孩子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很快理解。
3、 也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建立具象和抽象的联系,一定不要急,不要以成人的步骤为参考,而是让孩子自行完成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表现是会有差异的,尊重自己孩子的发展需要,不要比较,越比较孩子的压力越大,这个过程就越长。
4、 注意时间长度,5分钟的高质量有意专注要比半小时分心的效果好,学习效果并不在时间,而是在于孩子真正掌握的。
5、 最重要的事: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学习体验,让他看到学习的情绪反应是开心、兴奋、愉悦的,而不是沮丧、有压力的。如果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带着这样的心态,这才是最好的幼升小准备。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早教不应该怎么做,那么我们也应该了解了如何正确地进行早教了,以帮助孩子建立一生受益的学习能力。下一期内容我们就来谈谈:“抢跑”到底怎么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