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找学校

孩子逃学、自残,在胳膊大腿上划了深深浅浅的伤口,触目惊心。

一个学生,很优秀的孩子,心情不好时候会用铅笔扎手指尖、用小刀划胳膊,似乎在做这件事情时候并不感到疼痛。学生母亲听到这件事情感觉天都要塌了,不知道为什么眼里乖孩子会变成这样,因为孩子问题,在衡水租房子陪读了一年半。

很多产生问题之后,父母都会劝孩子,老师也劝要和孩子沟通,但是父母往往回复:“我说了不听啊”,就可想而知关系如何僵硬。孩子已经放弃了沟通,大人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说急了还会和家长吵闹“我就这样了,怎么也学不会了,我不上了”。家长感觉孩子越发无理,焦急之中,说的话越来越重,甚至直接动手揍一顿。

老师与这样一个学生接触时,学生告诉老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感觉谁都看我不顺眼,放假我爸就着急给我找各科老师补习,而且我说的任何话在我爸眼中都是废话,总是给我将各种大道理,拿单位同事孩子作比较,感觉自己丢脸,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在我爸眼中是一团垃圾,我自己也烦,一听他们说话更烦”。依然记得那个学生的眼神充满了无助、愤世,从开始的我爸到最后的他们词语的变化。

学习压力自然大,社会压力也是有。学生学习,有的成绩好得到了各种恩宠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有的成绩差被各种瞧不起。有的孩子愿意考试,有的到了考试就生病来拒绝考试,甚至我知道有的孩子故意晚上不穿衣服洗凉水澡发烧来逃避考试。(这也是在学生群了解的,当时看了只能长叹一口气)我现在不想探讨现在社会必须学习来适应社会,只想单纯的解决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这个话题。

按说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时候开始慢慢养成的,属于放养式,当然有智慧的父母自然会刻意培养孩子健全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育是培养社会人,难免带有对性格的重新塑造,而在长期学习中,遭到鄙视和遭到表扬成为常事。

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一般都会有种活动,对班级或者学校提一些建议来达到改进的目的。如果学生A(学习倒第一)提出来,老师,我们早晨起的太早,很多人上课效率不高,能不能推迟一下起床时间。班主任会鄙视学生甚至讽刺回复:“不好好学习,光知道睡觉,这就是你成绩差的原因,你想偷懒还让大家陪着,提的什么破建议”。如果学生B(学习第一)提同样的问题,班主任则会高度重视是否起床太早,能够有其他方法来解决目前问题。

同样的问题遭遇到不同的回答,学生A会认为自己成绩不好,即使是大家都想反应的问题,老师却不接受,反而被批评。每次父母也说成绩不好会被瞧不起,而且自己想和成绩好的玩耍,结果却被对方父母拒绝,理由是担心自己孩子学坏了。因为成绩差,有个好伙伴的权利也没有了。

这种情况处处存在,差生会受到轻视,甚至父母有时候也会不耐烦。这时候成绩连带孩子人格都会受到影响。学习成了一件让孩子头疼的事情,自信会慢慢消失,自尊会被剥夺。 

孩子会把这种经历演化为自己的认知,我学习不好—父母不喜欢我—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不喜欢我—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

当学习把孩子本来对世界的热爱变得决裂,当孩子觉得周围所有人都带有异样眼神看待自己。这些不想上学的孩子就会把自己关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没劲,这时候从厌学转为厌世,范围扩大了。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不爱学习,更小时候孩子对周围指指点点想搞清楚周围所有一切,这就是爱学习。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第一声喊妈妈,学会给父母用小拳头捶捶背,学会了对花花草草的观察,你能说孩子不爱学习吗?

找学校

孩子厌学自然是教育与家庭都出了问题

1、教育资源不均衡,无法照顾每一个孩子,而孩子的天资又有所不同,发展慢的在同行者中被贴个标签“笨”这句话会极大损伤孩子心情,极容易形成孩子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2、分数为主,高考还是要选拔人才,一切为分数让步。孩子的兴趣很难被全方面照顾到,每年晚会相当一部分是班级中“问题学生”的舞台,看着在舞台上释放活力,现实却又遭到打压,还真残酷。
3、竞争,上了学校,大考小考,中考,高考,班内排名、年级排名。学生在班主任调动下成为彼此竞争对手,成绩好的如果经受住了这种攻击,自然越战越勇,成为顶尖人物。但是更多学生在这种竞争中难以健全,考试中无法做到全部精力放到对题的研究上,会分散一部分精力担心成绩好坏对自己的影响,无法做到专注。
4、成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虽然想提倡公平,但是实际很难操作。社会按照成绩评价学校,学校按照成绩评价老师,老师按照成绩评价学生,可想而知那些成绩始终在低端的学生,往往会觉得低人一等。学生无法感觉到快乐,平等,自尊,只能选择退出竞争,拒绝成长,宁可呆在家里选择安逸环境。
5、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候,往往会有知识欠缺,导致成绩后退,还很难涉及到智力问题。但是家长老师总会把这件事情上升到孩子品格问题,认为孩子品行出了问题,长期打压孩子自信。
6、孩子学习遇到困难,面临不是帮扶,而是对自己否定。学习=否定自己性格,这样所有劝自己学习的人,都认为是变相否定自己,就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听父母说话了。
7、学生也面临青春期长大对自己的向往,来证明自己长大,但是父母的焦虑往往很难放开手脚,继续实行“全方位照顾”,这样极容易引起孩子反抗。而父母劝自己学习往往作为对抗的一部分。有时候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反而见效。

孩子学习中相当大程度上是周围的环境造就,体验不到学习乐趣,又不能退学,那学生注意力转向搞对象、打游戏、玩手机,从中找到成就感。这些成就感在补偿自己在学习中欠缺的部分,孩子在通过这种挣扎来想要这些人必备的美好事物。

而学校、家长对这些自然痛恨,开除劝退、停课处理、甚至网络砸手机等,然后呢,一部分因为惧怕被压抑起来,一部分严重的则会越来越讨厌学习。只是因为这些厌恶的事情恰恰是孩子感觉自我最大价值存在,你拒绝这些,孩子会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失去了。

学生不爱学习都爱玩游戏,游戏中自己是联盟盟主,在其中受到众多盟友的支持、赞誉,获得内心存在感。而现实则自己感觉狗屁不是,孩子如何能够摆脱游戏。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不相信任何人能够改变自己,只是让自己变得更麻木,有苦难言。变得不在乎你想什么?你想要什么?见过几起因为玩游戏孩子退学,家长痛哭流涕想给孩子寻找一个机会,而孩子在一旁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举报)2019-12-16 10:09赞(0)回复#1楼
找学校

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一下。


1、对孩子厌学,第一反应不是劝,要知道孩子只有遇到了难以解决问题才会表现出各种行为,对孩子要理解其中哪里出了问题。


让孩子相信,父母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欠缺安全感、存在感能从父母这里获得,不只是虚拟世界。让孩子成长所需要的信任、关心重新补给,陪孩子四处转转,多和孩子交流等。


在与一个学生谈话时候,学生说自己对一个人(同性)特别依恋(高二对自己特别好),对方告诉她让她遇到事情自己解决,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依然改不掉。当时我看了看学生写的信息中,其中有一条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学生八岁左右时候,父母要了二胎,而且现在和父母不愿意交流。我告诉学生不用担心,八岁左右正是对周围敏感时候,八岁之前父母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八岁后父母关注转移到弟弟身上,这种忽然落差让自己对父母产生想法,而且会持续到现在。对别人依恋只是小时候对父母忽视的一种补偿,当过一段时间,这种补偿得到了满足,自然会解决。


2、教育需要等待,但是最大问题也是不愿等待。父母或者老师往往和学生一样急功近利想法。今天我和你说了,明天就得有所改变吧。今天我找学生谈话了,明天总该成绩会进步吧,千万要注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一个问题三岁起因八岁发展十岁才暴露出问题,就知道纠正如何难了,持久战准备。


3、父母是父母角色,孩子放假,自然要问题成绩,成绩不好所有人都会劝孩子好好学习,继续延续在学校的压抑。周围所有人都劝自己学习,这无疑是不断揭露孩子你不行,你要好好学习,孩子如何和能够得到信任。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又会说我是为了你好,这种矛盾让孩子产生什么想法。


每次开学,班主任都会守着大门,家长送别孩子很多时候让自己无语,“好好学习,别违纪”,学生不耐烦回复“知道了,走了啊”这种信息在透漏孩子你会犯错,我不相信你。如果改成“加油,为了自己大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起码孩子会自信一些,因为父母对自己是承认态度。


4、父母是服务员,这个是前一段时间金太阳副院长的话,他把学生看做运动员,老师是教练员,家长是服务员,细细想来这种分工明确确实让运动员既得到教练专业指导,又能享受父母带来的放松。反过来,如果运动员已经累得满头大汗,服务员过来却加压说,你该跑的更快更高更强,你会是神马心态。父母焦虑不要过多带给孩子,自己被压垮,孩子更被压垮。


有时候家长会直接问方法如何做才好,需要多长时间才行,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如果什么也不做,肯定连希望都没有了,做起码还有。批评可以解决问题,鼓励表扬也同样可以增加孩子自信。不要习惯看不到优点只看到满眼缺点,有时候缺点是这个阶段必须经历的。孩子树立信心要不断鼓励,批评要讲究方法,不然受小时候影响,初高中巩固,孩子一生都不会内心的快乐。

(举报)2019-12-16 10:10赞(0)回复#2楼
本贴共有2个回复,点击率2001回到『厌学』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