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找学校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会厌学

今天,我想专门和大家聊聊那些成绩好厌学的案例。

Story A

Selina从小漂亮乖巧,备受称赞。她总是大方得体,去到那里都很有礼貌。上学以后,成绩也是名列前茅,还担任了学习委员。在学校里,老师有什么事情都会放心地交给她做,她也深得老师喜爱。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六年级开始,她经常变得非常磨蹭。本来一个小时可以写完的作业,她可以磨出三个小时来。早晨叫她起床上学,也很困难,要叫很久,她才起。

 

她经常偷偷地在玩游戏,做作业的时候经常发呆,要么就是趁大人不在玩游戏。

 

所有人都看好Selina,认为她的人生就是顺理成章地升入非常好的初中,然后一路这么走下去。此时此刻,出现这样的状况,让他们父母很着急也很困惑。

Story B

Mike是一所非常有名的高中的尖子生。他从小就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上幼儿园就当小主持人了,小学是班长,初中也是班长。Mike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今年当他升入高三的时候,他开始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时候他会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没意思,如果考不上,活着有什么意思。”

 

Mike的父母非常担心。但是他们也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一直那么优秀,现在突然这样,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他。

这两个孩子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很优秀,受教育程度很高,事业有成。为什么突然就变得“厌学”了呢?

我们再来看两个故事。

 

Story A*

5岁的Selina听同学说《熊出没》很好看。回家她要求要看。爸爸妈妈告诉她“那些都是精神垃圾,要吸收有营养的东西。”

 

8岁的时候,同学们都在流行看《笑猫日记》,爸爸妈妈说这样的书偶尔一本够了,基本上都是雷同的,不要浪费时间。而且也没有什么深度。

 

9岁的时候Selina在学校里听说了很多明星、网红剧,孩子们茶余饭后都会聊这些。她的内心很渴望。而她的爸爸妈妈告诉她那些都是无聊和没有意义的。她应该追求更有品味的东西。

Story B*

 

5岁的Mike过生日,一个盛大的生日Party,精心布置的甜品台、好玩的游戏、电影、小伙伴......大家一起给Mike唱生日歌,一起祝福他,一起赞美他。Mike感觉开心极了,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

 

12岁那年,Mike免试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爷爷给了他一个超级大红包,“你就是我们家的未来。”

 

15岁Mike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阳光少年意气风发。

这两个孩子出状况,其实反映的是家庭的状况。问题并非Selina和Mike的父母不好,而是他们的价值观太单一、太平面化了。

 

Selina 总是被保护的,父母努力地保护她远离所谓的“没有营养”的东西,也就意味着她总是被禁止。她不被允许接触任何生活化、儿童化的东西。可是,她毕竟就是一个孩子。无论她怎么懂事,她依然是一个孩子。

 

过多的“禁止”,过多的成人世界里所谓的优秀消耗掉了一个小孩子所有的生命活力。


过多的“禁止”,其实表达的是成人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低年级的时候父母盯得紧,她也就很乖。各方面都好。那个“好”只是一个表象,或者说只是Selina作为一个需要依赖父母才能够生存下来的小孩的生存之道。

 

渐渐地,她长大了,她开始更多拥有自己的感受、欲望、想法,她没有办法再继续乖乖地待在父母为她营造的乌托邦里面了。

 

而从小到大,她习惯了“乖”,所以她没有力量直接质疑父母,可是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磨蹭就是她对父母的控制表达不满的方式

Mike的人生总是被别人围绕的,总是被赞美的,总是被聚焦的,因此他的自尊心也相当高。这样的自尊并非脚踏实地的自尊,而是虚假的泡沫自尊。


可是,当他考上那所著名的重点高中以后,他渐渐发现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他其实在高一下学期就发现,这个世界上牛人实在太多了,无论他怎么努力,其实他已经没有办法取得令自己满意、令家人满意的好成绩了。他的自信心早就开始悄悄地被打击了。

 

Mike所谓的“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如果考不上,有什么意思”,并不是指他没有能力考上大学。对于他来说,没有考上清华北大,都不算考上大学。


一路以来,他的家人对他寄予厚望,而他自己渐渐地开始清楚自己的“底”在哪里,他考上清华北大的希望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大,清华北大也没有他以为的那么好考,他承受不住这样的“失败”。

 

所谓的意义就是指Mike的自尊心是否能够被满足,考不上就意味着失去了意义,所以他在巨大的压力下,感受到了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最终选择放弃了自己。

 

Selina的父母和Mike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过于追求完美。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单一、平面化的。他们完全无法接受Selina孩子气的部分,孩子气不是贬义词,就是一个小孩、一个凡人、一个活人正常的脆弱、欲望、需求。也没有办法接纳一个“不那么优秀的Mike”。


没有办法接纳自己和小孩“孩子气”部分的大人,无论事业多么成功,他们总是活的很紧的。活的紧的背后其实藏着很深的焦虑和不安。对于“不优秀”的恐惧。

这两个家庭遇到“厌学”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坏事,好学生厌学是一个家庭的危机。

 

危机是什么意思?就是危险的机会。

 

从小,Selina的父母企图构建她的自我。而一个依靠别人安排、控制的自我其实不是真自我,那个自我是没有任何力量的。

 

从小,家庭和世界帮助Mike构建起来的那个无所不能、光芒四射的自我此时此刻收到了冲击,他个人的价值观收到了冲击。

 

两个孩子之前建立起来的那个自我其实是脆弱的,非常单一的。

 

就算不是因为学习的事情,Selina迟早会陷入抑郁。因为抑郁的意思就是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而一个过着被别人安排的人生的人,对生活是不会充满热情的。

 

Mike呢,就算没有高考的事情,将来也会有别的事情,可能是就业,可能是恋爱,生活迟早会冲击他,让他看到自己其实很有限,并非无所不能的。

 

当我们一直都要求自己做到百分之一百,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人的有限、人的软弱、人的阴影是抗拒的、排斥的。意味着一个人无法接纳自己“不够完美”,“不够优秀”。

 

孩子出问题,恰恰是一个机会,让全家人能够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重新看待所谓的成功和失败。

 

孩子出问题,恰恰是一个机会,给父母一个机会去了解孩子,了解一个孩子的世界,了解“优秀”带给他们的压力和痛苦,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和挣扎。

 

孩子出问题,恰恰是一个机会,给父母一个机会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为什么那么追求完美,了解自己为什么那么看重“优秀”,问自己那些生命中很重要的问题


“我可不可以不优秀?”


“如果我不优秀,还有人爱我吗?”


当然,重新审视自己是非常痛苦的,内心会经历很多的挣扎。


可是无论多难多痛一旦父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凡人,自己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也有很多属于一个人的平凡、软弱、短板、局限,那么孩子就能够接纳曾经被自己抗拒和排斥的的另外一面,他就可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人性的软弱、欲望,有能力拥有一个多面的的自己,完成对自己生命的整合。

 

一旦我们有力量接纳自己的每一个层面,完成了这个整合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人和自己产生了真正的连接的过程,而当一个人和自己连接了,属于他自己的那种内在的力量会生发出来,那是一种温柔却有深沉的力量。

 

一个人只有落地、生根,才可能活的踏实。而那份内心的踏实恰恰可以支撑我们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难。


赶紧回复一个吧,可以获得积分噢!
本贴共有0个回复,点击率49回到『厌学』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