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自家长的外驱力
a.理解孩子,不指责
当孩子出现以上厌学行为的问题时,我们一定不要急于主观臆断或者指责批评。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关注孩子的情绪状况。先去查明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景、什么情绪下发生的,反思一下当时可能发生的事件,或者不当的交流方式,也可以询问孩子的心情如何。在正确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之后,再进行积极的干预。
b.接纳孩子,要宽容
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这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不是一个身心发育完全健康的人,有时还不能独立处理或者解决问题。
其实当孩子出现错误,她们也在自责,也在难过,这时如果我们再去批评指责,只是火上浇油。也许你说批评过就好了,但是这种效果只是暂时的,积压的多了,反而只是负面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带着关心和信任去接纳这些问题和错误。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宽容和接纳,也可以让孩子不再陷于错误的愧疚和自责之中。
比如我们可以这么说:妈妈知道你是一个认真上进的孩子,只是今天的作业比较多,也比较难。所以你着急了,写的有点乱,错的有点多。那么现在我们慢点来,做不完没关系,但是一定要用心。
接纳孩子的前提,就是第一条,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具体行为,然后提出具体的,能让孩子欣然接受的建议。
c.问题交流,要平等_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多听多问,少指挥,让孩子自己说出来。
做为父母,我们常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应该怎么做。这样就变成命令,当然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主意,都渴望被当成一个极大生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装东西的瓶子。她们希望能有机会自己给自己做主。
这时我们可以这么说:孩子,发生什么了,你能告诉我们吗?这次你完成作业速度又快,还没有错误,那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觉得爸爸妈妈能做点什么,才能帮到你呢?
同时要尝试引导孩子自己提出方法,去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他主动思考,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d.引导孩子,要正向
那么我们该怎么引导呢?首先,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其次,是针对具体行为,没有价值评判的表扬;最后,就是减少没有效果的批评指责。
2. 来自孩子的内驱力
a.有意识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孩子的学习和爱好,一定是基于兴趣的培养。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有持续学习的可能性。
培养孩子兴趣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发现。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学会去触发学习与他兴趣之间的联系。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引导的好了,都可以转化为学习上的兴趣。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这样引导下,孩子的学习和手账的制作能力都有提高,还能互相促进。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好孩子的兴趣,去设定目标,激发内在的动力。
b.引导性的分享孩子学习成果
我们想想,一个人每天去劳动,如果劳动成果没人分享,那么他是没有持久动力的。就像我们为家人精心准备了一大桌美食,结果家人都不喜欢,那么我们失落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以后还会有兴趣继续去做吗?孩子也一样,要让他有学习兴趣,就要让他觉得,我们愿意跟他分享一天的学习收获。
c.发自内心体会孩子学习成就
著名作家刘墉说过:“让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绩更重要。”诚然,成就感是构建孩子自信心的基础,也是一种内驱力。它能使孩子对自己有更高的追求,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人生体验。成就感带给孩子的快乐与自信是其他任何体验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