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说自己是“我没有权力去恨”,这样的人是没办法面对自己真实的人性的。
许多人否定他们自己的负面情绪,一味去强调他们认为的正面的情绪。
这样做是压抑的结果,拒绝情绪是无用的,因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中性的、流动的,非善也非恶,它们只不过是你头脑的正常反应。
肯定你自己,以及对你所过的生活说“好的”,接受你自己独特的个性。
接受你灵魂如它所示,是有动物性的一面。
恨是爱的近亲,两者都建立在你的自我认同上。
我们讲,恨并非爱的反面,冷漠才是。
如果我们完全不认同一个人的话,根本不会费事的去爱他或恨他,因为他没有触及我们灵魂深处的感受,我们的防御机制,轻易就消解了这个人对我们的影响。
而孩子的防御机制还没有成熟,常常掩饰得不到父母的爱,而产生的失落感。
暴力的爆发往往是无力感、软弱的心理状况积压过久而引起的。
他们无法表达反对意见,无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沟通,反而觉得负面情绪是一种“恶”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久而久之,这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最后爆发了暴力沟通,血流成河。
一个我们对他没有任何期望的人,我们永远不会恨他。
恨涉及的是一种跟爱分离的感觉,一种胫骨分离、血肉模糊的痛苦。
恨不是对爱的否定,却是嘶声力竭从另一面想要把爱拉回来的表达,但往往结果却正好相反。
否定恨的存在就是否定爱的存在。
这两种情绪体验,并不是相反的两个方向,而是本体的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表达。
当一个孩子对父母说“我恨你”时,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我这么爱你,你却不重视我,对我这么苛责,这么冷漠,常常不在家。”
惩罚只会加深孩子出现的问题。
如果父母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表现出恐惧,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进一步被迫去感受更深的暴力、愤怒、害怕。
此外,爱并不要求牺牲。
自我牺牲,是把自己这个负担、包袱,丢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承担你全部人生的重量,正好把自己的失败,也归罪到别人身上。
比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有些母亲对孩子说:“我为了你放弃了我的一生”,“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要不是你,我出国留学了”等等。
这样的母亲,这样的说辞,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她们只不过把孩子当借口,选择了这种“放弃”自己的人生,事实上,没有孩子,她们也没有那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