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成绩很好不一定高中成绩就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高中三年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12年寒窗苦读的最后关键三年,其学习状态将很大程度的决定三年后的高考成绩,而高考绝对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想必大家也都是知道,学习或者读书本就是一个由前期基础决定后期建筑的过程。一般来说,如果前一阶段打下的基础坚实,那么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将会更加的顺利。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以前初中成绩不错的同学进入高中后就普遍下降呢?
对于这样的疑问,我将这其中的原因分为主观环境和客观因素,一起来盘点下吧
NO.1 高中的课程学习难度更大,也会更加的枯燥
首先高考是一个比中考选拔性更强,难度更高的考试机制,它的适用范围不再是像以前中考,只是某一地级市进行使用,高考试卷适用范围更加的广,最起码是一个省级单位,但现在更多的是多个省级单位共同使用一套试卷。所以高考的试题类型和难度也是各地考生相匹配的。难度上升是必然。
基于高考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由此延伸下来的高中三年的课程必然是难度上升的,比如说高中数学和英语这两个科目在学习的难度上就上升了好几个量级,其他的科目在考试难度上同样上升了不少,在考试中很多试题解题过程都是需要绕好几个弯才能找到解题的要点。不再是以前中考很多试题都是停留在表面,紧靠背诵也能够考很高的分数。所以在这样一种学习强度和方式的改变下,很多以前初中所适用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学习中得不到效果,没能够很好的从初中学习模式过渡和衔接到高中的学习方式。造成很多学生在高中刚开学时,学习成绩相较于以往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NO.2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监督上有些松懈
因为高一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6周岁左右,国家规定满16周岁的公民已经可以负完全的民事责任。所以很多家长在潜意识里面已经觉得孩子已经步入成年人的序列,尽管国家规定18周岁才是成年人。但是很多的家长已经不愿过多的干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那么在这时孩子学习的家庭监督就少了很大的力度。但是“懒惰”是每个人的天性同时也是人性的缺陷,16周岁的孩子在自控能力还不是非常的成熟,况且高中的学习强度和难度也提高了很多,如果此时孩子在学习上一次次的遭受挫折,很容易就萌生出放弃的念头,如果这时家长缺乏监督,任由其自由散漫下去,高中的学习是很难进行下去的。不要认为孩子的能够主动变好(主动变好例子确实存在),但是这样例子的背后更多的是一蹶不振和自暴自弃。如果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力是很难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强度。这时,来自家庭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
NO.3 竞争对手的水平也上升了一个档次
我知道用“竞争对手”这样的词形容身边的同学可能会不太恰当,但是在以后文理分科、分班以后,那么你身边的同学,即是生活的伙伴,学习上的战友,同时不可否认他们也是你高考的竞争对手。然而这样的竞争对手已经相比于初中的同学上升了一个档次,有数据显示,中考的升学率为46.6%,可以这样说,中考已经为你筛选掉很多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同学,现在能够和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同学,大多都是和你具有大致等同的学习能力。如果是重点中学,那么身边的同学都是在中考中脱颖而出的尖子。还有数据表明,高考一本的升学率只有12%左右,相较于中考的46.6%,这样的竞争激烈程度相较于提升了将近四倍。所以这时孩子的面临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如果学习不好是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NO.4 自身原因导致学习退步
这样的一种导致因素包含很多,可以是学习的松懈和懒散、也可以是骄傲自满、早恋等等。在这里我主要说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没有说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只能说是相对重要,任何一个阶段的醒悟逆袭完全可以一雪前耻,但是任何一个阶段的颓废也足以抹杀掉前面建立的所有功勋。最终取得高考胜利的一定是长期以往的坚持。这种坚持可以是中途的逆袭并坚持下来的,也可以从一而终的坚持。所以说即便是初中的成绩很好,一旦在高中松懈一个月,甚至是一个星期,在学习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寒窗12年的学习本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竞赛,一时的领先很难代表你会最终跑向终点,需要的是一种长期以往的坚持和不懈。当然一时的落后并不能说明注定失败,我相信大多数的高考成功者都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考都是第一,更多的是中途追赶上来并坚持下去的。所以“鹿死谁手,真的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