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
别人家里的孩子又考了全班第一了,
-
别人家的孩子又在xxx比赛中拿了奖
我就是在这种不断被比较的家庭中长大的,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小一岁,但跟我同班,在父母眼里,因为我比他大就要事事比他强,如果有一次考试没有考的没有他好,我妈就会说:
你看你有什么出息,人家比你小,考的都比你好。
在这样什么都要比别人强的教育中,我的压力非常大,有一次被老师叫到黑板上做题,那道题我做错了,我很难过,回到座位的时候,我哭了,哭的很伤心,以至于老师不得不停下了安慰我,其实做错了一道题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我哭的原因是我怕我做错的那道题,邻居家的孩子会做,我怕我比他差。
除了总拿我跟邻居家的孩子比,我妈从来都不会表扬我。
无论我考的多好,我妈都不会开心下,印象最深,也是我开始厌学的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92分,全班第一,我开开心心的把卷子给我妈看,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成绩,可以为我开心下,但她没有,我妈很冷漠的看了一眼,淡淡的说怎么没有考满分。
看到我妈妈的反应后,我失落及了,我觉得我再怎么努力我妈也不会表扬下我,于是我把那张卷子锁在抽屉里,开始自我放弃,不再认真听课,回家也不会好好复习,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慢慢的我变成了一个不爱学习的差生。
因为一直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我变得敏感、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我一个大学同学叫圆圆,性格孤僻,自卑,总是独来独往。不过她很会画画。
一次学校举办绘画比赛,全班同学都推荐她去参加,可是不管怎么劝她就是不去,很多老师都说,如果圆圆参加肯定会是第一名。
那圆圆为什么会拒绝那么好的机会呢。
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圆圆高中的时候,曾告诉父母,想学习画画,父母却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否定她说道:学什么学啊,那玩意学了有啥用啊,考试也不考画画。
你就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那画画有什么好的。
圆圆听完很是心酸,就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的学习工具,根本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这样一昧的去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否定孩子的兴趣,主意,对孩子的身心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导致孩子一点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一辈子活在家长的这种“温暖”之下。
这样的不尊重很容易造成孩子胆怯,缺乏胆量,以后到了工作中也不会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活中的这一幕,你一定不陌生
-
你再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
-
你不哭不闹,妈妈才给你买玩具!
-
你考100分, 我就奖励给你!
……
当父母习惯性用加筹码的方式督促孩子听话进步,却渐渐在孩子心理形成一个逻辑:
只有照着父母说的去做,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才能够得到父母的爱,包括自己想要的东西。
于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悄悄被培养。
失去了自我的孩子,在潜意识也便觉得低人一等,逐渐养成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