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朋友经常向我们抱怨,自己家的9岁小女儿平常都乖巧无比,可就是啊,讨厌上学,在家里时很听话的,家长让她干啥,她就干啥。可就是一谈起上学,一会说头晕,一会儿又说肚子疼的,我们当家长的能怎么办嘛?看着孩子这么讨厌上学,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到医院检查了,身体也没啥问题,只能就这样干巴巴的看着她在这玩手机了!
看着自家娃不上学的时间越来越久,家长的心里也是越来越焦急。可家长却往往又不敢去多说孩子些什么,生怕因为你的一句话,让孩子彻底选择了弃学。这大概是很多家长面对不想上学孩子的共同心态吧。
实际上,孩子厌学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一开始,孩子可能只是不喜欢参与学校的某些活动,所以有时候会有些不想去学校的请求,渐渐地,就变得开始在上学前拖拖拉拉,在后来,就有用许多原因请假不去学校,到了某个“极点”时,孩子就完全不想再去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每一种特定行为,实际上都是某种心理活动在作祟。
那么孩子厌学是什么原因呢?
1.校园的压迫感让孩子产生了焦虑心理。
这一类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不适应。比如孩子一种都在幼儿园这种宽松的氛围下成长,突然进入到了小学,又或者是作业量的突然增加,刺激了孩子的心理,让孩子产生了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太小了,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来消除这种负面心理,只好通过拒绝上学这一表现来传达出自己在校园环境下的不适感。
2.逃避
这种心理往往在孩子中学时期里比较常见。可能这一类孩子不喜欢跟别人说话,所以不喜欢和同学交际,青春期的孩子又都比较喜欢拉拢“小团体”,于是这一类孩子在其他人的衬托下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了,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评价,更是直接击垮了孩子的心理防线,让孩子有种“被排斥”的心理。这也让孩子变得畏畏缩缩,愈发的焦虑,于是便产生厌学的想法。
3.吸引家长的注意
这一类孩子,心往往大都不坏。可能是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想用“不去上学”这一做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罢了。这一类孩子的家长总是以忙为借口来敷衍孩子,让孩子总是感受到被忽略的滋味,久而久之没孩子就想做出反抗,于是,便想出了“不上学”这一方法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样的孩子心中,往往都隐藏着浓浓的“分离焦虑”。
4.家庭因素
这一类孩子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喜欢追求刺激的孩子,他们往往会被外界的事物所打扰,比如唱歌,打游戏,逛街等等。于是乎便表现为厌学,逃课。这些问题行为的背后很可能也跟家庭因素有关,比如这类孩子的家庭,父母关系相对都比较不和谐,让孩子总是感到“不被需要”最终导致孩子意志力不坚定,容易被外界的氛围带跑。
怎么做才能改变孩子呢?
1.从孩子的强项入手,提高孩子的信心
比如孩子的语文成绩差而数学成绩好,那么大多数父母都会把注意力放在薄弱的语文上。每次一谈到学习,就必须要讲语文,最后导致孩子只要一听到语文就头疼,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
如果父母面对孩子产生这种“短板状态”时,用不着那么的担心,可以是给孩子鼓励,比如:孩子,爸爸妈妈觉得你做数学题很有天分呢,不仅算得很快,还十分的准确~这样,让孩子在自己的强项上充满信心。接着把这种自信转化到各科上,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信心足了也就更愿意去学习了,因而不再厌学。
2.稳定孩子心中的自我定位
如果在孩子的心中,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允许自己的成绩不好,所以,孩子体内学习的内驱力很大程度都来自于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个富人家的孩子对我说:“我家很有钱,所以我还上学干什么呢?将来就算我啥也不干也会有很多钱花~”其实,这就是孩子心中的自我定位有些紊乱。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也有这样的歪曲的心理时,一定要引导。引导孩子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让孩子知道,“父母拥有的财富是靠父母的双手父母的努力得来的,所以你得更加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大的财富。
3.多和孩子进行开放式的提问
孩子此时的厌学,还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所以此时家长要多去跟孩子聊聊未来。
“孩子,你几年之后,想在哪所大学读书呢?”
“试着想象一下,十年之后,你和你的同班同学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你的未来会做些什么呢?”
开放式的问题,不但能够瞬间打开孩子的空间想象,更能让孩子顿时放松下来。当孩子在脑海中渐渐汇聚成一幅美好的画面时,孩子想要改变这个现状的心,也就会更加的强烈。
4.父母要冷静
当孩子在学习中遭遇到危机时,他们的情绪也会崩溃。比如当孩子语文考试失利的时候,总是陷入到“语文真的好难学啊,我一点也不想再去学语文了”,此时,如果家长再给孩子施加压力“你看看你,真是太粗心了,这么简单的题都还能写错?”一句话,就可能让你家孩子崩溃。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危机,父母应该做的,就是抛弃掉自身的压力。你只有自己的内心平静了,才能更好地安慰孩子不是吗?试着和孩子一起找寻学习的突破口,慢慢的提升孩子的成绩,孩子自然也就更愿意上学了。
当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后,一定要认真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稳定孩子的自信心,也要冷静自己的焦虑心。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从平和里让孩子真正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