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重、经不起挫折、韧性差、缺乏创新精神……这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收集到的中国学生普遍状况。
中国学生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不少人会将其归结为教育制度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等。不过,彭凯平教授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当今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代学生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数据化的时代、一个社交媒体猖獗的时代。
“几千年来,中国人习惯的学习方式是尊师重教,向前辈学习、向长辈学习、向老师学习,这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彭凯平教授指出,现在的孩子不跟有文化的人学习,不跟有经验的人学习,而是跟网络去学习,从中获得想要知识和信息。尽管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很多不一定正确、不一定全面,但是他们认为比向老师学习有用、有效,更有价值。
彭凯平教授表示,互联网时代致使青少年社会经验严重缺失,很多孩子以为虚拟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其实,类似的情况并非中国独有。热衷驾驶原本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特征。现在,很多美国青年人喜欢宅在家里,对开车失去了兴趣,致使美国考驾照的年轻人比例下降。在日本,甚至已经出现了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想做事情、不愿做事情、不爱做事情,而是躺在家里、宅在家里、睡在家里,很少出去活动。
“生活环境的网络化,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网络空间里头,你的信息、知识、社会网络、社会交往基本上通过网络来实现。现在的生活空间,再不是自己的家园和家庭。”彭凯平教授认为,由此造成网络一代学生的行为绝对个体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选择信息、选择知识、选择价值观念,全靠自己的自由选择,没有教育,没有帮助,没有智慧的指点,也没有文明的引导,完全可以生活在一个自己意象的空间里头。
彭凯平教授特别强调,生活环境网络化引发了很多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不断提升。随着自我中心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去帮助别人、理解别人、同情别人,越来越多的是任性、任意,造成网络成瘾现象很明显,有的人睡觉之前做的最后事情是上网,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上网,上厕所也在上网,做事情也在上网,反而面对面的社会互动在减少。
对此,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上,彭凯平教授希望国内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让中国学生不走日本的路,不走美国的路,不能进入到低欲望时代,不能进入到藏在家里的宅男时代,因而一定要培养中国学生的积极精神。
在彭凯平教授看来,每名学生应该具备“6 2”的积极情绪,其中的“6”强调培养孩子的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发现和积极成就的感觉。当一个孩子具备了这六种重要的心理资本的时候,他的生活更积极,学习更有动力,心理更加健康。同时,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即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抗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