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找学校

每次我在说娃的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有一大堆家长跳出来指责我:你的方法不对,你的态度不对,你这么教孩子不对,你看看我家孩子巴拉巴拉巴拉……

每次遇到这种家长,我都特别想跟他们要个地址,然后把我家娃快递过去,让她们教,不用时间长,一个礼拜就行,她们不崩溃就算我输,跪下叫祖宗都行……

各种育儿书心理书真的是都翻烂了,落到自己家娃的身上他们就是不肯配合,对学习这件事,完全提不起来任何兴趣,不是说孩子天性都是爱学习的么?不是说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么?到底发生了啥让他们看到题就哭看到书就困呢?

其实我也认可孩子天生是有学习热情的,比如老二最近迷恋的昆虫和建筑,他就能认认真真的坐在角落里看一天百度地图,对世界前几名的高楼如数家珍,现在又迷上了桥梁,天天要求看珠港澳大桥的纪录片,对于昆虫的名字,多难的字读两遍就能记下来,但是,不要让他看课内的学习内容,什么计算什么写字,坚决不配合,每天都是灵魂拷问三连击:“我为啥要学习?”“学习有啥用?”“不学习能咋滴?”

我也努力尝试过从他的爱好延伸到真正学习的内容,比如比建筑的高矮来学习数学,看百科上的昆虫介绍来让他认字,然而……娃完全不肯配合,他主动问的你回答就好了,多余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儿子有爱好是好事,可是考试不考啊!!你不认字也成不了法布尔詹天佑啊,你乖乖回来先把基础知识学学行不行?

每天写作业的时候,我都能被他俩的拖拉和厌学的态度气到脑溢血,完全没有自觉性啊,别人都问我为啥看娃写作业那么累,我就这么说吧,如果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我忽然下楼去了个厕所,那么等我回来,不用怀疑,之前写到哪里现在还写到哪里,多一笔都不可能。

只要我不盯着,他们就处于暂停的状态,我不催,他们能写到地老天荒,中间还有无数事情,要喝水要尿尿要拉屎嗓子疼肚子疼……

我一定会短寿的,绝对会的。

所有人都告诉我要培养好习惯,否则只能是越盯越懒越盯越拖拉,不过之前对于他俩好多作业都无法独立完成,就得一道道给讲给念题,基本处于教学的状态,不盯也不行。

最近稍微能独立做一些题目了,我也打算开始正式引入“习惯培养”的技术开始锻炼锻炼他们俩。

基本上是结合了时间管理和正面强化的内容来给他们做规划,其他家有拖拉娃的家长也可以简单参考一下:

第一步:树立时间观念

买了个番茄钟,每天晚上各项任务开展之前,先问一下他们需要多长时间,比如珠心算的70道题,自己觉得多久能做完,回答:20分钟,好的,那就拧20分钟,你自己来做,做完妈妈检查,这边可以同步跟另外一个做卷子。

实行了一段时间下来,整体效果还可以,虽然在做的过程中每天都要喊我八百回:“妈妈,加二下五减三对不对?”“妈妈这个是得8么?”而我通通都回一句:“你自己先写,写完妈妈给你批!”好歹拖拉的情况改善了一点,中间有时候走神,我只要点点番茄钟提醒一下就乖乖继续做去了。

将虚拟的时间可视化,会增加孩子的紧迫感,而让他们自己制定计划,他们也会感受到有一些主动权,所以在配合上会更积极一点。

第二步:建立强化序列

这个说起来比较抽象,是心理学斯金纳前辈的一个理论,但落实到具体案例上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强化物”的概念很多人都知道了,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正面强化就是你做对了我就给你一块糖,与之相对的就是负强化,你做对了我就不罚你了。

基本了解点育儿知识的家长大概都听说过这个概念,不过在针对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日常学习习惯也不佳的孩子身上,使用强化的方式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在使用强化教育方式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及时强化,就是在孩子有正确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逐步建立良好的习惯,二是建立强化序列,让孩子觉得每一份付出都有收获。

所谓的强化序列,就是在使用强化物的时候,引入升级的制度。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社交软件或者游戏的挂级,每天登录都有奖励,连续登录三天奖励升级,连续登录七天奖励再升级,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也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比如给孩子建立一些评分规则,认真听讲给一朵小红花,桌面整洁给一朵小红花,小红花积累到5朵可以换一块小橡皮等等。

如果不建立强化序列,每次孩子表现好都给一朵小红花,积累到十来朵的时候孩子可能就对这个奖励丧失了兴趣,所以强化序列的好处在于,能让孩子有动力完成短期目标之后,能积极为更大的目标而努力,进而建立良好的习惯。

而在强化物的选择上,也基本是因人而异的,一定要建立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家长最常用一般有几种:

比如物质奖励、

比如娱乐奖励、

比如自主时间奖励、

还有一些精神上的奖励;

在学校的话,老师给予的奖励就更多种多样,除了上面的几种,还可能增加一些独特的奖励,比如让孩子在班集体中担任一定职务、比如将某个同学树立为某个方面的榜样,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轩辕已经比较大了,而且偏好也很明显,所以我很明确的给他俩每人打了一张周计划表,上面写好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一项画一个,当天任务都完成了给一个粘贴,每周根据拿着这个计划表来换周末的出行目的地,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科技馆、温泉或者游乐场。累计10张可以周边短途旅行一次,累计30张可以换长途旅行一次。

而且在这个表中,要留出1-2天的弹性日期,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可能无间断的去坚持做一件事,这个弹性日期就是为了突发状况做准备的,给孩子定的目标一定要是那种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否则除了增加挫败感之外毫无用处。

从开始建立周计划开始,在项目上画和换贴纸成了他们最热情的事情,连老三都像模像样的要了自己的计划表,每天也跟着学习一会儿,读读英语啊,做做摩比爱数学啊,看看绘本,感觉所有的人都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虽然偶尔还会有拖拉或者不爱学的情况出现,但是给他们看看计划表上的未完成项目,也就认命的接着写了。

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都觉得,嗯这个方法还可以,是不是可以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去?

这就是我最后想跟大家强调的一点了,其实斯金纳的理论在我刚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了,为什么迟迟没有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是因为学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看这个理论,会觉得机械而粗暴,它确实有很多好处,比如习惯的养成,行为的塑造。但它在很大的层面上,忽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个体“趋利避害”的本能来运行的。

但在个体心理学里,强调每个人的内心其实本来都有追求卓越的本能。如果一直使用强化的方式,不管是口头奖励还是物质奖励,会让孩子的每项行为,都靠外部的诱惑来驱动,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如果有一天,外部的奖励没有及时跟上,孩子自己的内驱力又不足,之前辛苦积累的所谓习惯建立等就都白费了。

所以,如何在学习中调动孩子发自本心的兴趣,其实才应该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本身就特别喜欢的东西或者特别擅长的事情,家长无需变着花样的鼓励,只要给予支持和认可就好,对于孩子不太喜欢但必须去做的事情,能做到多方面的引导让孩子意识到其重要性而主动学习才是最好的方式,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强化方法,真心……是无奈之举了,可能他们再大一些,我会更努力的让他们多读书,多扩展视野,了解知识的美丽,了解世界的奇妙,真心的去爱上学习,去努力的探求真理,那才是我最希望达成的效果。

前路漫长,一起努力吧!


赶紧回复一个吧,可以获得积分噢!
本贴共有0个回复,点击率28回到『厌学』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