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序看贴
  • 倒序看贴
找学校

客观原因设计考试制度、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课程设计、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还有家庭教育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大环境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学生厌学,突出一个字,是一种心理状态:厌烦、厌倦、讨厌。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其他心理因素造成的,具体说来,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深层的因素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没有什么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它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老师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软硬兼施、老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抵消,启而不发者大有人在。


  二、兴趣转移
  兴趣是冬季的重要因素,它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产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放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大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兴趣转移的原因,除了自制力不够外,还有其它心理因素,游戏录像疯狂刺激,新奇变幻,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三、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中抬不起头来,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这便形成了习得性失尊感的学生群体。


  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四、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

  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爱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他的缺点,甚至他的派生物;恨一个人,既恨他的缺点,也恨他的优点,甚至包括他的派生物。这种情感迁移与发散,如果调控不当,常常会产生副作用。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一部分学生存在幼稚的认识,认为学习是为了老师好,你得罪了我,我就不帮你学,让你评不了优、得不了奖,认为不学就可以报复老师。当然也与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那些专业底子薄、教学水平低、师德素质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追求感情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发育到了相应的心理发育。最突出的一点是成人意识的觉醒和成长,表现在要平等、要尊重、要社会地位上。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是否被同龄人接纳,并保持友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如果在这个阶段里能够自感被同龄人接纳,归属在同一个团体之中,感受着被爱、被欣赏的幸福感,自我有价值的评价就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感受的是失落、寂寞、自卑,对自我的评价无价值感,失去了自信心。


  正式因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完整,所以他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信的人总在手机各种对自己有力的积极的评价;自卑的人缺总在收集对自己不利的消极评价。其结果,有人会挺胸抬头地走入社会,去享受成功地快乐;而有人缺低头回缩到家庭里,内心里享受不到阳光的明媚。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融入社会的基础,而基础的奠定是中学里的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的一时好坏并不可怕,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人际关系长时间地出现障碍,孩子退缩回家庭,孩子纵有再优秀的基因又能怎样?


  六、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有些评价简单而残酷,如写错一个字,罚抄500遍等。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有的是苦海无边的酸楚。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里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账,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欲速则不达。

赶紧回复一个吧,可以获得积分噢!
本贴共有0个回复,点击率108回到『厌学』
发表回复
也可按Ctrl+Enter提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