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喜欢读书,有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就喜欢玩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同年龄的小孩差距那么大呢?不难发现,良好的家教是孩子爱学习的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因素。懂事听话的孩子往往更爱学习。而不听话的孩子,你叫他做什么都觉得很难。
厌学最初是来自于对父母的厌烦情绪
一本书,由一个你喜欢的人推荐给你和一个你讨厌的人推荐给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学习,也是一样。很多孩子不爱学习都是因为孩子和父母的对抗所导致。因为孩子一开始就认为学习是父母给的任务,不认为是为自己而读,所以更可能将学习这一件事当做报复父母的双刃剑。
当然,如果你问孩子是不是因为对你有意见所以不想学习,孩子肯定会说不是,因为这是潜意识层面上的,孩子只能感受到那种不愉快的气氛加之在学习上,而并不会主观觉得自己讨厌父母的管教跟讨厌学习有什么关系。
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为不规范而受到父母的训斥、体罚也会让孩子心生恼怒之心,在平时就用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权利及力量压迫促使孩子听话,孩子因为惧怕,不得不听话,由这样印象的父母要求的“学习任务”,抵触之心可想而知。
当然了,习惯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听话,很有可能取决于家长的父母辈的教育方式延续。也极有可能是做家长的没有和孩子用心沟通,为了树立威信,从一开始就把双方内心的距离拉得很开,让孩子一方只能唯命是从,而不是主动学会懂事。
一个聪明的孩子不爱学习,毫无疑问是被带错了道,孩子明明拥有聪明的头脑,却不愿意用足全力在学习上,用半吊子的心态与父母周旋,这无疑是孩子将“对父母厌烦”这一观念带入学习中最好的证明,为什么,因为不想让父母如意。
有的家长问:我的孩子现在就是不想学习,就喜欢玩,怎么办?
为什么会想去玩,就是因为厌烦, 厌烦只能读书的规定,厌烦家长的管教方式,厌烦家长所说的一切指令,因为他对你都不认同了,那么你要他做的事,即便他能很好的完成,也不会愿意乖乖的去完成,久而久之,就会索性对着干了,用玩来缓解学习的压力,不懂得节制,所以一玩上瘾,又不想听父母的话,最终忘记自己的立场,该干什么已经模糊了,面对学业,一心只想选择他们能够放松的玩乐行为,所以心思整个已经不在学习上。
失利后的指责让孩子无法全力发挥
就好像现在火热的电子竞技比赛一样,突破重重考验获得世界决赛资格的队伍远赴国外参加全国大赛,但就是没办法发挥出百分百的实力和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一个失利,粉丝会觉得选手对不起自己的期望而对之疯狂的臭骂。回国后临赛前完全不敢看自己的新浪微博,因为几十万的粉丝随时有可能因为他们的失利谩骂到一片狼藉。所以顶着巨大的压力,国内选手在国际比赛中频频失利。很多职业选手承受不住谩骂的压力逐个退役。
所以也不难想象对孩子的学业抱着无限期望的家长在孩子一旦成绩没考好以后会是怎样的表现了,孩子知道这一刻的来临,所以会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承受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无人倾诉,只能由自己弱小的心智独自承受。
对孩子而言,学习的的确确也是一个无法推脱的“任务”,在孩子的视野中,父母给自己提供的吃住,掌管着天地大权,面对学习只能遵从,从一开始就没有认为这是为自己而学,而是当做父母给自己的要求,包括各种兴趣班,孩子可能喜欢的是一些对未来学习和工作毫无帮助的:散打、跆拳道、画画,而父母的最终要求去学钢琴、小提琴、奥数等等(其实孩子并不喜欢,并且在心里怨声载道),从还没什么学业压力的时候就让孩子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
加上这种任务多了,必然会像一个端菜的小二手里拿的盘子一样,当盘子越来越多,重心就不稳了,一个不小心就会打碎一个盘子(某一科没有考好),迎接他们的则是一场狂风暴雨。而经历过洗礼后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只能是越发的恐惧、不自信,甚至厌恶。
不到位的启蒙教育造成的两极分化
做家长的都知道,在各种各样性格的孩子组成的环境中成长有好亦有坏。好的是他们可以互相竞争,孩子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成长、相处并且相互促进。也有可能让不爱学习的孩子更加团结在一起,成天讨论游戏和一些不良的话题。学校有时候其实是一个比拼的场所,但比拼的是学习成绩,还是游戏里的装备和技术,这取决于家长的引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孩子会跟什么样的孩子交朋友家长能够事先掌控。头脑里装有很多知识的小朋友会不喜欢跟墨水空空的同学交朋友,只知道玩的孩子也只能跟没有什么学识,只知道什么好吃,什么好玩的孩子玩的在一起。如果在入学前,孩子的成长大多是玩过来的,那么在学校就很有可能跟不爱学习的人走得近、就有可能跟游戏、网吧走得近。
往往去一些有德行、文化素养的家长中拜访,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儒释道、四书五经等等,有些甚至对里面的经典句例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再回头看看自家的孩子,啥也不会,就知道吃和玩,这其实不怪孩子,也不怪家长,即便是贫穷的家庭出生的孩子,也可以去从小学习这些内容,只是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忘记多留个心眼,给孩子选择一些不一样的成长读物。
一旦孩子从小就接触儒释道、四书五经等等典籍,不仅仅会更对父母长辈尊敬,而且还会知道自己要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从小就知道父母的辛苦,在学习上也会更加自觉和用心,而成长过程中完全缺失这方面熏习教育的孩子就相当的任性,管教不听,在当今社会家庭中比比皆是,其实孩子叫得听不听,完全取决于如何引导如何教,而不是没有时间管,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从小就培养的世界观引导,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观念,在学校自然就会学习,而不是人在学校想着玩乐的事情。只是现在太多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成长中的“术”,而忽略了“道”,让孩子不是在学习的时候心态不正,不爱学习,就是学习以后用在不正当的地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玩得多学得少,就好像跷跷板一样,一边过重,而想学习的时候却因为底子不够,让想玩的心战胜了学习。孩子稍微大一点父母就会发现,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而自己家的孩子却不爱学习?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看不见教育方式已经在不同的孩子的骨子里拉开差距。
不要让孩子变得不擅长学习
人都是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比如说生活窘迫的人通过唱歌来宣泄和抒发,发现自己唱歌还不错,所以就喜欢上了唱歌;学校里学习不错的学生大多都上了重点,而学习不好的学生都转向了艺术类、技能类专科学校。
同样的,孩子不爱学习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慢慢发现自己不擅长学习了,跟那么多厉害的同学比起来相差甚远,同时又有父母的责骂(特别是陪做作业的时候),让本来可以修正一下,再努力向上成长的种子变成像蜗牛一样,触角碰到壁就吓得回缩,所以在学习道路的探索上走得特别慢,当速度越慢,问题越多的时候,骂声也随之而来,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越来越恐惧,越来越不擅长,一次次的失败和父母苛责之下,孩子最终会走向叛逆,痛恨学习,惧怕学习。